阔别中国期货行业15年之久的线材期货回来了。
2009年2月19日,证监会正式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开展线材和螺纹钢期货交易,预计3月初即可正式上市。
1993年3月5日,苏州商品交易所在世界上第一个推出钢铁期货品种——线材期货。当时国家生产的各类钢材是8000多万吨,其中线材比重占到25%,是绝对的主力品种。之后,天津联合期货交易所、沈阳商品交易所、重庆商品交易所、上海建筑材料交易所和北京商品交易所也相继推出该品种的期货合约。
时逢邓小平南巡讲话,全国各地都开始进行新一轮投资建设,其增长速度之快、建设规模之大,令人始料未及。受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影响,作为建筑用钢材“大路货”的线材,无论是现货还是期货,价格一路飙升。由于当时国内期货市场发育不成熟,各项法规制度建设滞后,线材期货交易很快出现了过分投机的现象。
1994年3月,国务院暂停了线材期货交易。从出生到消亡,这个中国人首创的期货交易品种仅仅一年的寿命。不久,苏州商品交易所也落得关门的命运。
事隔15年,市场环境不是过热,而是寒气逼人。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有着强烈的套期保值以规避风险的需求。同时,期货市场吸引了大量从房市、股市退出,四处追寻高收益的投机资金。经济危机推动了期货市场的繁荣。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的统计,2008年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13.64亿手,累计成交额达71.9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7.24%和75.52%。
出于振兴经济的需要,国家在此刻恢复钢材期货显得用意深远。
“这次选定的螺纹钢和线材,除了是我国产量较大的钢种外,也是本次拉动内需政策下最先回暖的钢种。”兰格钢铁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国清分析,“而选择在今年推出,正是考虑到市场对这两种钢材良好的市场预期,可以防止交易初出现价格大幅滑落的现象。”
4万亿之巨的投资计划,势必带来一轮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刺激对钢材的需求,而期货交易的特性,恰好能够满足政府部门“既拉又控”的需求,发挥“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利用期货交易的标准性要求,建立并完善我国的建筑用钢规格标准,形成钢材现货与期货有机结合的市场体系,规范和完善钢材流通市场。同时引导资金进入期货市场交易,用价格因素刺激生产企业开工,拉动经济复苏;另一方面利用期货交易的双向交易机制,通过严格监控钢铁期货的价格,可以监测到钢铁产业上下游各个产业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有过热的迹象或者苗头,利用做空机制便可使钢材的价格不至于偏离其真实价值过远。
多年之后中国期货市场又见钢材期货,时空轮转,市场环境的差别令钢材期货一甩15年前通货膨胀“元凶”的恶人形象,成为政府实现“拉内需,保增长”目标的有利工具。今时今日的法规虽不可能尽善尽美,但市场环境远非当年可比,参与者心态、经验的成熟、市场规模的巨大,或可避免钢材期货再次出现过度投机的状况。
从全球化的角度,钢铁期货还可以帮助中国发挥钢铁出口大国的优势,增强中国在钢材贸易中的定价能力。15年前,中国人首创钢材期货曾获得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董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米勒对的高度赞扬,如今,钢材期货再现江湖,又将给中国带来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