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旱 大旱推动了什么?



    持续的干旱揭开了埋藏在土地深处已久的问题。从2008年11月下旬开始,全国冬小麦主产区降水量明显偏少,部分地区连续八十天无降水,严重地区达到一百天以上,气象干旱达到30年一遇。国家迅速启动I级抗旱应急响应机制,水利部成立6个专家组赶赴旱区指导抗旱。 

    中国水科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吕娟作为专家组组长,2月6日率队奔赴冬小麦主产区山东省。4天时间里,她走访了莱芜、临沂、济宁、菏泽等地。让吕娟感到欣慰的是,那里的旱情并没有像她想像的那么严重。去年12月份,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已经进行了一次冬灌,占小麦产区的一半以上,而在灌溉设施不足的地区和偏远山区,农民只能靠天吃饭,秧苗枯死率达到50%。 

    “旱灾发生后,只要能找到水就能缓解旱情。”吕娟说。 

 西南大旱 大旱推动了什么?

    山东是地处黄河下游的产粮大省,全省小麦受旱面积一度高达3400多万亩。黄河水是这里的主要灌溉水源。据报道,旱灾发生后,山东沿黄引水流量高达每秒381立方米,日均引水3300万立方米,灌溉小麦40多万亩。 

    “从全国看,山东属于灌溉设施比较好的地方。”吕娟认为。一个灌溉设施建成后,每年都需要维护,而且需要的资金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是国家拨付的维护资金却很少,“如果做不到每年维护,至少要几年维护一次,否则灌溉时就达不到设计的标准。” 

    中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多数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运行,老化失修的问题非常突出。据统计,全国大型灌区主要建筑物有40%左右需要维修,中小灌区大概有50%左右需要维修。 

    2008年,中国的水利总投入大约为650亿元,仅占GDP的0.2%多一点。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水利工程总投入大约占GDP的0.6%-0.8%。国家还规定,中央拨付的抗旱资金,地方财政也要有配套资金投入,但是地方财政在水利工程上的配套资金,长期以来只能完成其中的30%-40%。 

    “虽有规定,但没有立法,有钱的地方就投入一些,财政困难的地区就没有投入,有的贫困地区生存都困难,不仅没有配套资金投入,还会挪用国家投入的资金去养活人,灌溉的基础设施建设只能放在次要位置。”吕娟说。 

    作为抗旱应急响应机制的起草者之一,吕娟表示,这次旱灾虽然严重,还比不上2000年的那次大旱,媒体有些夸大宣传。但她认为,夸大的宣传对抗旱及建立相应的机制大有益处。 

    吕娟所在的研究所成立于2001年,原名防洪减灾研究所,后来才加上“抗旱”两个字。“以前我们不敢成立这样的研究所,因为没项目,没办法养活自己。”直到2005年,旱灾越来越严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下称防办)才要求成立抗旱减灾研究所。 

    现在,世界上普遍认识到抗旱和洪水灾害不同,只靠工程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以前,抗旱资金基本投入到工程方面,但法律法规、抗旱预案、组织体系、抗旱服务组织、基础研究、抗旱的投入机制、物资储备、信息系统、指挥系统、抗旱检测都不健全。”吕娟说。 

    据介绍,2000年大旱之后,国家对抗旱的非工程措施开始重视起来。2006年2月,国家防办下发《抗旱预案编制大纲》;2007年7月底,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抗旱工作的通知》,搭建出了抗旱机制的雏形;2008年底,国家防办又下发“抗旱工作规划”和“抗旱工作技术编制”两个大纲。 

    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草案,不久将正式出台,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抗旱的法律法规,其中对旱灾预防、抗旱减灾、灾后恢复以及法律责任都有了具体规定,并把抗旱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吕娟认为,这些非工程的投入将会对未来的抗旱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持续的干旱揭开了埋藏在土地深处已久的问题。从2008年11月下旬开始,全国冬小麦主产区降水量明显偏少,部分地区连续八十天无降水,严重地区达到一百天以上,气象干旱达到30年一遇。国家迅速启动I级抗旱应急响应机制,水利部成立6个专家组赶赴旱区指导抗旱。 

    中国水科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吕娟作为专家组组长,2月6日率队奔赴冬小麦主产区山东省。4天时间里,她走访了莱芜、临沂、济宁、菏泽等地。让吕娟感到欣慰的是,那里的旱情并没有像她想像的那么严重。去年12月份,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已经进行了一次冬灌,占小麦产区的一半以上,而在灌溉设施不足的地区和偏远山区,农民只能靠天吃饭,秧苗枯死率达到50%。 

    “旱灾发生后,只要能找到水就能缓解旱情。”吕娟说。 

    山东是地处黄河下游的产粮大省,全省小麦受旱面积一度高达3400多万亩。黄河水是这里的主要灌溉水源。据报道,旱灾发生后,山东沿黄引水流量高达每秒381立方米,日均引水3300万立方米,灌溉小麦40多万亩。 

    “从全国看,山东属于灌溉设施比较好的地方。”吕娟认为。一个灌溉设施建成后,每年都需要维护,而且需要的资金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是国家拨付的维护资金却很少,“如果做不到每年维护,至少要几年维护一次,否则灌溉时就达不到设计的标准。” 

    中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多数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运行,老化失修的问题非常突出。据统计,全国大型灌区主要建筑物有40%左右需要维修,中小灌区大概有50%左右需要维修。 

    2008年,中国的水利总投入大约为650亿元,仅占GDP的0.2%多一点。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水利工程总投入大约占GDP的0.6%-0.8%。国家还规定,中央拨付的抗旱资金,地方财政也要有配套资金投入,但是地方财政在水利工程上的配套资金,长期以来只能完成其中的30%-40%。 

    “虽有规定,但没有立法,有钱的地方就投入一些,财政困难的地区就没有投入,有的贫困地区生存都困难,不仅没有配套资金投入,还会挪用国家投入的资金去养活人,灌溉的基础设施建设只能放在次要位置。”吕娟说。 

    作为抗旱应急响应机制的起草者之一,吕娟表示,这次旱灾虽然严重,还比不上2000年的那次大旱,媒体有些夸大宣传。但她认为,夸大的宣传对抗旱及建立相应的机制大有益处。 

    吕娟所在的研究所成立于2001年,原名防洪减灾研究所,后来才加上“抗旱”两个字。“以前我们不敢成立这样的研究所,因为没项目,没办法养活自己。”直到2005年,旱灾越来越严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下称防办)才要求成立抗旱减灾研究所。 

    现在,世界上普遍认识到抗旱和洪水灾害不同,只靠工程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以前,抗旱资金基本投入到工程方面,但法律法规、抗旱预案、组织体系、抗旱服务组织、基础研究、抗旱的投入机制、物资储备、信息系统、指挥系统、抗旱检测都不健全。”吕娟说。 

    据介绍,2000年大旱之后,国家对抗旱的非工程措施开始重视起来。2006年2月,国家防办下发《抗旱预案编制大纲》;2007年7月底,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抗旱工作的通知》,搭建出了抗旱机制的雏形;2008年底,国家防办又下发“抗旱工作规划”和“抗旱工作技术编制”两个大纲。 

    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草案,不久将正式出台,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抗旱的法律法规,其中对旱灾预防、抗旱减灾、灾后恢复以及法律责任都有了具体规定,并把抗旱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吕娟认为,这些非工程的投入将会对未来的抗旱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08615.html

更多阅读

3132点发生了什么? 3132

下午最低点3132点发生了什么?在30分图中,辅助布林线,明显可以看到,3132时到达极限下轨,同时,极限指标cci到了-142,配合黄白线回归0轴附近,而且不破0轴!至少3132点有一笔反转!再看5分图,从3177下来,到3132点时,明显是个三笔的类背,注意3132.24点破

2015年,郑南雁在铂涛集团年会上说了什么? 铂涛集团招聘

郑南雁在铂涛集团年会上说了什么?在本月,铂涛集团召开了2015年年度会议,铂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品牌建构师郑南雁在闭门会议上都说了什么:1铂涛集团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从2005年7天连锁酒店创业开始,2015年铂涛集团迎来创业十周年。郑

声明:《西南大旱 大旱推动了什么?》为网友水洗晴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