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正全力应对经济危机。除大幅放松货币政策、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之外,还推出了重点产业振兴规划——从2009年1月14日到2月25日,短短40多天时间里,国务院连续出台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石化、轻工行业、有色金属、物流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所谓产业振兴,本质上就是注入资金或给政策,包括降低税费、加大财政补贴、放松管制等各种政策性优惠。此次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火线出炉,更多的是应对当前急剧下降的外需冲击以及扩大内需的结构性调整。与4万亿投资一样,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也是今年“保增长”的强心剂。但仔细研读这些规划后,笔者认为,尽管政府有心,但方案并未体现出战略高度,实际效果恐怕不十分乐观。
首先,从总体上看,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时间过于仓促,存在明显的短期化倾向。很多规划都是沿袭之前的一些产业中长期规划纲要,存在着不少的方向和定位问题,看起来更像是在特殊情况下制定的“花钱计划”,而不像战略层面的规划。比如,在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时间上,按三年考虑(2009-2011年),这三年恰恰是许多学者所估计的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最困难的三年,规划中首要考虑的还是怎么帮助企业应对经济中的实际困难,如何度过这段寒冷的“冬天”,而对产业长远发展的考虑则只能退居其次。在很多产业规划中,如汽车、钢铁、有色金属等,存在很多不属于规划范畴的救市措施,如采取措施刺激短期消费,俨然是“救市”计划。此外,一些产业振兴规划明显地表达了政府拟用行政手段进行扶持的思路,这意味着政府有可能从本应专注的宏观调控转向加强微观管理,使得企业和市场今后面临的政府干预可能更多。
其次,产业振兴规划中对结构调整的考虑不足,缺乏调整、改革等实质性内容,可能导致过去已在推动的结构调整受阻。比如在十大产业中,不少产业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如钢铁、纺织行业,由于出口萎缩,其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严峻。这意味着振兴产业不是仅仅靠投资就能完成的,搞不好可能会引发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同时,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形式,在多数规划中都包含了推进产业内企业重组的内容。例如,汽车、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振兴规划里着重提出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加快行业重组。这意味着大型国企从这些规划中肯定受益最多,而中小企业可能受到排挤和压制,导致新一轮的“国进民退”。
第三,环境保护问题在产业振兴规划中被严重忽视。规划中所涉及的十大产业中,大部分都是典型的非环保产业,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很大。尽管在这些产业振兴规划中,也都有一些环保的内容,如钢铁行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汽车产业未来3年将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开发新能源汽车;轻工业提出要建立产业退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但这些涉及环保的规定都显得过于原则、过于表面化,是对传统产业刺激计划的一种“装饰性”内容。
应对经济危机是中国的当务之急,如何应对则是又一个问题。对决策层而言,越是在紧急的时候,越不能忽视长远问题和结构问题,越要注意做好短期救急与长期发展的平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不能再做那种短期救急、长期后悔的事,这是产业振兴规划的制订和执行中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