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个月,高达4.55万亿之巨的银行放贷,究竟投向了哪里?从本刊记者调查的情况来看,除了房地产商外,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感觉没有受惠于宽松的信贷政策。更多的中小企业感受到的是贷款审核更严格了,受到银行的歧视更严重了。
经济危机来临后,占主导地位的国有大银行更加偏爱血统相同的国有大企业。并购贷款政策的出台,在客观上更是助推着这种偏爱,也加剧着对民营企业的歧视。除了血统因素,国有企业多数规模大,拥有家底殷实的固定资产,是他们受宠于银行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政府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上的政策宣示不可谓不多,而对于政府的号召,银行也不可谓不重视,甚至银行家们都可以拿出一长串“漂亮”的统计数字来证明他们的贷款确实已在向中小企业倾斜。可是,如果深入微观层面,我们会发现,政策的“春风雨露”很难滋润到众多的中小企业。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讲,这种感觉就像是“望梅止渴”。以至于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都忍不住拍案,指示银行“要多跟个体户、小企业经营主们多打交道,少傍大款”。
为什么宏观的政策导向与微观的金融操作差距会如此之大?下面是某服装企业老板所讲述的贷款难。这家企业的年销售额有几个亿,主攻内销市场,经营状况良好,并且是其细分市场的龙头企业。其与银行打交道的痛苦经历,其揭示的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症结,应该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国家4万亿投资,今年一季度银行又放出4万多亿的贷款,看着轰轰烈烈,可是我们一分钱都拿不到。我的切身感受是,现在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要比经济危机以前更加艰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是好的,政府的号召力度也非常大,但具体到商业层面的落实,商业银行和担保公司却没有内在驱动力来执行。他们只愿意做完全没有风险的生意。
政府倡导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也有几年了,各家银行也会有相关的新产品出来,但多数只停留在“样板工程”的意义上。我们密切接触的银行有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某外资银行以及区域内的两家银行。两年以前,交通银行首推知识产权抵押贷款,当时媒体曝光率很高。我们拿商标在交通银行贷款1000万元。一年后,给我们做担保的担保公司不愿意干了,提出许多让我们难以接受的条件。他们其实是在找借口,说自己只是陪银行玩一下而已。
工商银行针对中小企业也有产品创新,推出了在国内非常领先的应收账款抵押贷款。我们的产品在沃尔玛超市,一年有几千万元人民币的销售额。沃尔玛有90天的付款周期。去年下半年,工商银行给我们做了应付账款的贷款。这是一笔过桥贷款,银行给我们贷几百万,沃尔玛付款时直接付给工商银行。现在我们在沃尔玛超市的销售额增加了,工商银行却不同意给我们增加贷款额度。听说是工商银行的的上层领导不支持扩大该项业务。
在工商银行、交通银行这些大银行眼里,我们是小客户,做起来繁琐,入不了他们的“法眼”。他们更愿意跟大客户接触,更愿意给“铁(路)、公(路)、机(场)”这些动辄上亿的大项目贷款。在那些项目上,银行争抢得很厉害。
作为行业的一个领头羊,我们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不是特别大。相反,我们的市场销售规模远远超过了我们的融资规模。可是这几家银行的贷款满足不了我们的资金缺口。我们服装行业有很明显的投入期和回款期。在投入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期一般不超过6个月,我们需要的就是短期贷款。我们自己做设计、做研发,生产主要是外包的,属于典型的轻资产模式。我们的优势是做品牌。企业做了15年,已经有稳定的加盟商和百货公司的渠道,今年计划推3个新品牌,还打算代理一个意大利品牌。这个意大利品牌,我们能进上百家的百货公司渠道,现在只打算进8家,因为资金跟不上。现在没那么多的钱,我们只好少开店铺,少扩张,慢慢滚动发展。
我还算年轻、还有激情,也很想做一番事业。很多跟我一样的民营企业家到这个时候就退下来了,关门倒闭了。不是真的资不抵债,而是他们认为做下去没有意义,一个不留神,一个决策的失误,就倾家荡产,何必这样?两年前,担保公司跟我签了无限连带责任,我个人的房子、车子都抵押出去了。一旦还不了款,一夜之间就是穷光蛋了。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有这种贷款体制,让很多民营企业家不敢做了。
现在,我们在内资银行的贷款基本达到极限。内资银行通常都是看资产抵押,像我们这种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必须要找担保公司。我们是轻资产模式,没多少土地、没什么房地产,也没什么大型固定设备。但我们的成长速度很快,这些年,每年的销售规模以25%以上的增速在发展。我就不明白,我们的几大银行都是股份制,成了上市公司了,为什么还采取比较单一的固定资产抵押的方式,还需要担保公司做担保?
外资银行倒是很有眼光,很看重我们这种轻资产模式。某外资银行就一直在追求我们,我们在那里也有几百万元的贷款。这家外资银行有一套成熟的贷款运作方式。它给我们做应付账款的贷款。不是应收账款,听起来很诡异吧。因为他们了解我们的价值。我们的供应商都是世界大企业,它只是监管贷给我们的款花在哪里。不过,它的条件也很苛刻,贷款1000万的话,会要求我们在它那里存款几百万,存款的利息非常低,贷款收取的利息非常高,还收取项目评估费等。总的算来,贷款利率约12%。在这家外资银行借款,财务成本是工商银行的两倍以上。外资银行对我们来说是“鸡肋”。因为缺资金,我们又不得不向它们借贷。
现在,融资确实太难了。我们企业是市里面非公企业的代表,算做得很优秀的,才得以艰难地在一些国有大银行贷到一点款。我们企业的年销售额不到10亿,算中等规模的民营企业,比我们规模更小的企业,贷款想想就更难了。这些大银行都是上市公司,从商业角度考量,认为我们受经济危机冲击大,抗风险能力弱。同时他们认为做大项目性价比更高,也更讨巧。它们这么做也可以理解。虽然国有企业大项目不一定风险就小,我们这种民营中小企业风险不一定就大。但是做国有企业大项目政治上安全,赔了也没人追究,我们就不一样了,人家会怀疑里面会不会有什么猫腻。
我们市在经济危机后,及时推出了一个针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快车,由政府担保30%左右的风险,其它由担保公司做担保。有人推荐我们申请,我们于是去找担保公司。担保公司的人说,“你们发展的已经可以了,干嘛还要借钱,干嘛要更快扩张。稳妥些更好嘛。”担保公司的逻辑是,只要它认为有风险,哪怕只让它承担70%,甚至10%,它都不愿意。
我做了15年的企业,企业就是我的全部,我自己难道不会考虑风险吗,不懂得要稳健吗?我拒绝了那么多追求我的PE,就是因为不想让自己成为PE冒险的工具,就是想更稳健地发展。对很多中等规模的民营企业来说,现在PE可能是我们融资的惟一出路。我们有一些同行得到了PE资金,各方面基础没夯实,迫于财务压力而冒进扩张,死得很快。还有的把自己做成了“社会慈善家”,因为对赌协议,自己股权都赌没了。政府推出了并购贷款,不过受益的基本上都是国有大企业。我们这些民营中小企业,坦白地说既不可能拿到并购贷款,也不需要并购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