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季度新增信贷创出4.58万亿的天量以后,下一步货币政策如何选择开始成为一个难题。从目前情况看,一季度的信贷高增长不太可能持续。据有关媒体披露,四大国有银行4月份新增信贷仅为2200亿元,不到3月份四大行新增信贷规模的1/4。如果按一季度国有银行新增信贷占比50%来计算,4月份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信贷估计在4400亿元左右。这意味着,4月份信贷环比增速将比3月份的1.89万亿大幅下滑超过75%。
在当前“保增长”的节骨眼上,银行信贷支持如果难以为继,刚刚呈现的经济转暖迹象将如何持续?在民间投资意愿较为低迷之时,作为一季度经济增长主力的政府投资必然面临更大压力,缺乏银行信贷的足够支持,政府投资的“独角戏”难以唱下去。
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中央投资只占1.18万亿,其余资金需要靠地方政府配套和社会资金来解决。据央行研究局官员透露,目前信贷资金投向大项目居多,大项目、地方担保的项目资金到位比较快,但中央投资带动的地方投资仍不稳定,民间投资的启动仍然是个大问题。
在一季度银行信贷“井喷”之后,两个问题开始在商业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心中萦绕:一是银行信贷激增带来的资产风险问题;二是货币大量投放之后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一季度国内新增信贷规模创历史纪录,几乎等同于2008年新增贷款的总规模,比2007年全年信贷规模还高出20%。据了解,在指望政府对大项目背书和地方政府拿财政担保的心态下,商业银行在一季度的信贷审批十分宽松,基本上可以视为“特事特办”。但是,政府背书显然不可能覆盖所有项目,民间投资不起来,经济不真正复苏,信贷高增长就存在风险。
在4月份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就指出,如果信贷规模继续如此大规模增长,将会带来很大的金融隐患,导致未来不良贷款大量增长。还有消息称,近期银监会正在考虑出台规定,确保贷款用于实体经济,比如政府投资的项目,而不是用于资产市场或银行存款。
按目前形势估计,2009年全年新增信贷很可能超过8万亿元。大量资金被投入市场,考虑到乘数效应,今年的流动性扩张将比信贷增长规模更大。在当前经济低迷时,市场更关注的是通缩问题。但是,在强刺激和倾注流动性的做法之下,如果经济回暖过快,则会为未来经济运行埋下问题的“种子”—严重的通货膨胀可能很快发生。通缩与通胀其实是经济运行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在全球流动性泛滥、国内信贷大扩张之时,中国经济从通缩转向通胀有可能很快发生,因此不能掉以轻心。
目前形势下,央行货币政策面临的尴尬十分明显:想用低息环境刺激经济增长—这是政治任务,又担心流动性泛滥引发恶性通胀—这是潜在风险。央行在最新出炉的金融报告中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在考虑“如何把握好后续政策的力度和制定合理的退出机制”,但认识到问题并不意味着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果像一季度那样的非常规信贷刺激政策退出过快,可能会给脆弱的经济带来新的冲击;但如果退出过慢、流动性回收不够及时果断,又存在引发恶性通货膨胀的风险。
在“保增长”的大背景下,央行不可能迅速改变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我们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如果经济复苏进入稳定上升的轨道,央行货币政策很可能在年内进行一次由宽松到中性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