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高宁近期的日程中填满了各种仪式:4月28日参加在天津举行的中粮粮油综合基地奠基,5月6日又出席中粮米业与几个种粮大户签订的大米订单种植合同发布会。仪式的背后,标志着宁主导下的中粮转型成果逐渐浮出水面。
以此为契机,中粮将从传统领域,即粮油加工贸易,转向为打造“全产业链的食品企业”。粮油基地项目和中粮米业签约种植,都是对产业链变革的试水。
粮油基地是向下游延伸,中粮将在天津配备10万吨级粮油码头、铁路专用线和60多万吨的仓储设施,旨在实现加工、仓储与运输的无缝对接,降低物流成本。而大米业务旨在贯穿整个链条,“种植-收储-加工-贸易-品牌-分销”。以宁的想法,中粮将被打造为消费品位引领、上下游结合、产业链贯通的企业,将品牌、创新、渠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出口”。
有关“全产业链”的想法,宁高宁谋划已久。因为中粮与外资同行的战役,未来可能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打响。而2008年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又为其此刻推出可控度高、可追溯性强的“全产业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宁高宁希望藉此能平滑中粮盈利的波动性,带来较高、持续、稳定、成长性好的利润,这与其向来重视ROE(净资产收益率)水平的思路一脉相承。中粮集团的一份官方文件中还认为,“全产业链”有利信息顺畅传递,使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更灵敏。
进军“全产业链”是中粮转型的分水岭之一。从华润“空降”4年多,宁高宁做了许多事,也可说只做了一件事:告诉别人“中粮”是什么?
转型前的中粮业务模式颇为庞杂,宁当时的结论是,“没有哪个国家的企业面临着像我们这么复杂的问题,中粮面临的现状是寻找一种系统解决方案。”他提供的解决方案即集团有限相关多元化,各业务单元专业化,在产业链中的定位必须清晰。
“全产业链”战略肩负着令中粮清晰化的使命,各业务单元基于自身专业化方向扩张,与之不相符的部分将被逐渐稀释,就不会形成一个个业务模糊的“小中粮”。宁对各业务单元的要求就是,有生命力、竞争力,并且有限度,而集团最终会成为一个控股公司。
宁高宁进入中粮后有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动作:重组中土畜,重组中谷,招纳华润酒精,入主新疆屯河,收购深宝恒,控股丰原生化,接盘五谷道场……都可视为打响全产业链战役的战前动员。
如果中粮“全产业链”能够成功构筑,将大大缩短它与ADM、嘉里粮油等国际对手的距离。不过,若认为全产业链是一种“对手难以模仿”的创新模式,也可能夸大了它的优势。通过投资、协同、合作等手段深化与价值链上、下环节的关系,企业对此向来不乏重视,但尝试者多,成功者少。全产业链所释放的效率不在“全”而在“强化”与“发现”。“强化”的是过去企业在价值链中的薄弱环节,“发现”的是产业链的核心价值环节,也即高利润区。
粮油产业中,中粮共包括大米、小麦、玉米、油脂油料、大麦、糖、番茄、饲料8种业务,“全产业链”战略想必将在各单元逐渐推行。除此之外,中粮还有意在地产领域中打造“全服务链的城市综合体”。在这些链条中,中粮需要“发现”什么?“强化”什么?尚是挑战。据透露,中粮内部也不乏争论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