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自己过了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端午节,吃了成百个上千个粽子,就能够正确地过一个祥和的端午节,是根本错误的。
目前不再要求所有的人都统一地过端午节,但准备过节和不准备过节者都应到有关部门登记备案,详细说明理由。尚未拿定主意者应尽快与家人协商,建议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方式解决争端,然后一同喜气洋洋地到有关部门履行登记义务。
原则上不提倡个人制造粽子。如果此种行为已经形成爱好,应该严格控制产量,以过节当日能够食用完毕为宜。粽子的形状、大小应该充分体现美观庄重的原则,严禁制造超大、超小、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圆形等标新立异不符合国情的粽子。不提倡以制造粽子为由聚会。不提倡邻里之间互送粽子并借此聊天。
食用粽子须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进行,不得在室外流动进食。食用粽子应着正装。届时将有工作人员随机抽查,衣衫不整者将在其居住小区内予以通报批评。进食者应做到坐姿端正、面带微笑,轻拿轻放、细嚼慢咽,期间如遇枣核提倡吐出。非同一家庭之三人以上聚食粽子者务必于节前三日内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未申请而擅自聚食者,一经发现,将依法没收粽子并处以罚款,情节恶劣者将被剥夺度过下一个祥和端午节的权利。
鉴于粽子的来历尚未完全调查清楚,而且学术界已有较为充分的证据证明屈原这一人物出于虚构,端午节期间不得谈论诗人、屈原、爱国、自杀等话题。朋友、邻里、亲属应当互相监督,对谈论上述话题者耐心说服,令其理解本规定之含义,三次劝说无效可径向有关部门举报。节日期间如有外国友人询问粽子之来历,应当微笑以对,保持沉默,做到优雅不失风度,肆意渲染、编造粽子来历者将有可能因涉嫌诽谤被提起公诉。
为了让端午节过得祥和热烈,广大的人文学者们经过反复推敲论证,提出了以下话题供群众讨论:什么是幸福?为什么我们感到这么幸福?除了我们,你还能说出一个幸福的人来吗?我们愿不愿意把幸福与更多的人分享?我们只是在端午节才感到幸福吗?怎么样才能把端午节的动人气氛保持下去?
人文学者们也为部分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群众设计了难度较大的问题:端午节可以不吃粽子吗?端午节可以吃元宵吗?可以把端午节叫作元宵节吗?作为食物,粽子和元宵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如果元宵用粽叶包裹,它究竟是元宵还是粽子?为了保证端午节的隆重,是否有必要在端午节之外禁食粽子?如果外国人执意要过我们的端午节,我们应该宽容还是坚决予以抵制甚至取缔?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端午节一旦过去,应该立即忘记,不得再次提及。当有人问到端午节的时候,唯一正确的答案是:端午节?你能说一下它的中文名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