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夜访钱锺书先生 魔鬼夜访冯仑先生



    冯仑打开门的时候,夏天的夜已经黑尽了。很多个这样的夜晚,冯仑坐在他的书房里,阅读、思考,和一个看不见的魔鬼对话,感受它的引诱和试探。

    书房是他的生活禁区,书架是他的知识索引,他自己则是一架一揿开关就能发射的强大的观点机器。这个房间里摆放的全都是他的知识燃料,散乱,蹊跷,旮旯,略加分类。每一本书都是他的一个秘密,只有他自己能够心领神会地随时找到,并且任意取用。

    房间装修得古朴大方,有线装书,有港台买的禁书,有“骷髅会”式的内部神秘读物。主人特地提到墙上挂着的一副木刻对联:清夜读春秋,一朵烛光塞乾坤。孤剑伐吴魏,千年浩气灿古今。“意思就是,房间很小,世界很大。”他说,“我一个人呆在这儿,不停地看这些书的名字,没事随便翻一翻,其实是看世界的端倪。这些是中国的历史,这边是男女关系小说……更重要的是我在这儿看到了全世界所有的真相。”

    曾国藩曾经把他的书房叫做“求缺屋”,冯仑则不然,他脱口而出:“无字”。他说自己是个“悟道分子”,“你看完了以后,这本书就没有字了。”

    对于这位房地产“教父”、商业思想“段子大王”来说,拿来主义和解构主义的阅读方式并不令人惊奇,但就在这个夏天的深夜,在心理不设防的书房,《中国企业家》有了一个独家发现:冯仑的人生偶像是培根,冯仑扮演的就是企业界的培根。

    “如果说我一生都在读同一本书的话,那就是培根的《论人生》。我真是拿它当某种命运启示录看的。”冯仑在培根身上看到了很多相似性,“你可以说他是个科学家,是个哲学家,也可以说他是个卑鄙小人,是个坏人。他和我们这些人一样,都是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的。所以他讲人生体会,论狡猾、论逆境、论真理、论死亡、论女人,就这一堆。”

    冯仑关于民营企业的心灵史《野蛮生长》已经出版了两年,至此,他才算揭开谜底:“某种意义上,我就是用《论人生》这种方式写的。如果《野蛮生长》再修订,我会增加一章叫《论贞操》,就跟培根一样了。”

    段子王的阅读史

    冯仑喜欢搜集头像。书架沿儿上摆着他从世界各地买回来的小人头雕塑:拿破仑、凯末尔、甘地、阿拉法特、埃及法老……这些人头后面,有些书特别显眼:《黑手党百科全书》、《中国土匪大结局》、《斯大林现象史》、《吴法宪回忆录》……简单来说,冯仑最主要的阅读兴趣就和这些头像一样,遵循一种“强人哲学”。江湖、土匪、黑帮、军事、特种部队、资本家传记,这些都是他爱琢磨的东西。

    《胡雪岩》算是冯仑最早的商界生存手册。1988年,29岁的国家体改委干部冯仑拿到了一套四本香港版的《胡雪岩》:《平步青云》、《红顶商人》、《灯火楼台》、《萧瑟洋场》。三年后,冯仑创建万通集团,这本书几乎就是他的商业指南——后来,他还从台湾买来傅佩荣讲胡雪岩的录音,送人,还放在车上天天听。

    “现在这些书都很多了,但我们得益于比别人看得都早。我看完这个书,就知道了靠山和火山的关系:今天是靠山,明天就是火山——1992年我们就谈这个事情。我们公司为什么一直坚持比较市场化,不去做别人那样的一些动作?就是看这个书有很大的作用。另外,它说五场皆通才能做生意:官场、洋场、商场、赌场、情场。所以在中国做生意,对一个人的要求太高。”

    冯仑给自己列了一张阅读路线图:小学看《史记》,初中看《小逻辑》,中学看文言文和王力的书,大学看《资本论》,“这些书形成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框架,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方法论、世界观。但做生意以后,我看书就非常杂,最多的就是像《道德经》、《孙子兵法》这种闲书。”

    至于他对西方世界的兴趣,则是由托夫勒的《大趋势》和《第三次浪潮》引发的。“我们之所以讲站在未来看现在,其实就是你资讯比别人发达。”他有条件比别人抢先拥有信息优势,但在互联网信息海洋的今天,你也可以想见冯仑一度的焦虑。

    他的书架基本上是个有迹可循的大杂烩——强人系列、历史类、房地产和经济类、两性关系类、宗教类、文化类。冯仑的阅读品味也很“野蛮”,指向性极强,就算与企业无关的书,也能被他看出类似的段子。就连看《金瓶梅》,他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西门庆就是个民营企业家。”松本清张的侦探推理小说《点与线》,他看了不下20遍,可他完全是把这本小说当作另类生存手册看的。

    “这本书给我两条经验,一直到后来都在用:第一,一个人硬要证明有这件事情,那一定是没有的。所以,现在谁告诉我这事真有,我就说真没有。另外一个,爱情是不能掩饰的。爱情会有很多多余动作,所以你没法掩饰。人内心有些东西是不能掩饰的。”

    冯仑还喜欢看法医学和犯罪心理学。“这里头很有意思,我做生意这么多年,碰到很多疑难的时候,这些知识都有用,都救过我……其实做生意也非常需要广泛的人生经验和知识,才能处理这些事情。”

    “有用”,这是一个关键词。冯仑几乎走火入魔地把所有的书都当作生存指南来看。他无需细看黄仁宇的《大历史》,掌握“大历史”这个概念就足够了。书籍也给他提供了非常现实的商业创意。他拿起一本《香港地产百年》,说:“后来我们讲美国模式、香港模式,就是这么来的。我看过一本台湾的书,我们最近老去台湾,想在那边有个大动作。”

    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商人的阅读逻辑:读书是生存的必须,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冯仑比别人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从中寻找普遍规律,融进个体经验,进行创造性理解,“把别人的知识、经验、观点转化为你的一种生命体验和价值,以及你创造新的生命过程的一种行动力、参考力”,于是“段子冯”诞生了。

    不过,冯仑并不是一个拿着红蓝铅笔在世界地图前面转悠的哲人王,有时候,他也会纯粹从好奇心和审美的角度阅读。他的书房里有一个方方正正凸出的小隔间,由厕所改装而成,书架上收藏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无用之书”——从华宝斋搜罗来的古书、讲忧郁症和资讯焦虑的书、讲黑夜和痛苦的书、讲死亡和感官之旅的书……

    “有时候,晚上十一二点坐在这里,还不能睡,也看不了一整本书,无所事事,就看古书。古书能很快让人安静下来。其他那些杂书怪书,想起来了就看看目录,翻两三页,也能把平时思考的角度拉得更开。世界上真正需要读的书很少,需要知道的书却很多。”

    离开的时候已经快十二点了,我问他:一会儿我走后,你准备看什么书?他并不回答。他并不是个用书籍来拷问自己灵魂的人——不管魔鬼在不在场。

    冯仑读史心得

    2009年5月,冯仑正在看的书是关于“9·11”的纪实作品《巨塔杀机》。

 魔鬼夜访钱锺书先生 魔鬼夜访冯仑先生

    两个月前,他在纽约签署了一份据他自己说是“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合同——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与纽约和新泽西港务局签署租约,成为纽约最高摩天大楼新世贸中心一号楼的“一号租户”,兴建“中国中心”。

    用了五年时间,终于“占领”美国最具象征意义的地带,冯仑很谨慎,“千万不要把它变成民族主义的事情,变成意识形态,这是个买卖——这个地方好做生意而已。”

    阅读历史又一次帮他成就了一番大事。

    “在参与世贸重建中接触到非常多的人,有一天我突然感觉到什么叫创造历史,那就是在伟大的时刻,伟大的地点和伟大的人做伟大的事情!回头来看都清晰,好比金融危机,今天大家都很清楚,可当年都在干啥呢?韩非子说,‘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怎么在事情刚刚有点迹象你都能知道,别是个笨蛋,事都办成了,还稀里糊涂的。”

    冯仑的读史心得和他的商业历程密切相关。他在《野蛮生长》中感慨,“我们都生活在历史中,说完当下的话就已经创造了一段历史。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应该有这样一个历史的意识:经常在历史中确定自己的位置,然后寻找未来的方向,留下过去的足迹。”

    近几年,中国掀起“读史热”,比如柳传志给冯仑他们推荐《明朝那些事儿》。冯仑很早就开始了这种“前瞻式读史”。他一度被人嘲笑说“务虚”,现在可以得意了:“其实他们不知道你看书练的是心,练的是看未来的思想。如果我们不是很早就注意到原罪这些事情,我们不化解这些事,今天早死了。这不能叫先知先觉,但也是边知边觉。”

    年轻的时候读史,好比亲历血淋淋的战场,冯仑和所有年轻人一样,也产生过无助感。“千万不要经验主义地看历史,把这变成一堆故事,你还要提升为理性,你就不会痛苦,因为你会释然。”比照阅读帮助他在历史迷宫里保持自己的判断力,比如哲学和历史、经济学和文学在讲同一件事情,他就能还原成一个真实的世界。冯仑还善于看到伟大的另外一面,比如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潜伏》,他就不看,“但是我知道的历史比它还要多,真实的故事比它还要惊心动魄。”

    冯仑从来不是文艺青年,也很少看小说,不过他倒是喜欢上世纪30年代的一些文学作品,郁达夫、郭沫若、鲁迅之类。

    “为什么看30年代?不是因为喜欢乱世,而是想要从中找到一种生存的办法。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个时代跟今天特别像,又开放,又动荡,也变革,也浮躁,矛盾很多。当时租界的文献跟今天讲特区的文字差不多,而且30年代就有了今天讲的老板和员工,那时候的民营企业是发展得最好的。”

    冯仑承认,“其实我是在以一种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来看历史的。有个词叫追溯性误差,人在研究过去的时候,价值观、记忆都有误差。我是想看一种同样的生存环境下,当时人们怎么解决问题的,想找一种生存智慧。”

    今年冯仑50岁了,他现在觉得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在内心还原成一种真实的世界,但是还原以后你不用语言讲述,而是完全靠你的感觉和你的做事方法告诉你在把握一个真实的世界”。今年民营企业又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在历史的治乱循环周期律面前,冯仑并不甘心,仍有一种英雄情结,“你总觉得你能超过前人。”

    他看过一些民族资本家、军阀、政治家的传记,他同时感受到了宿命感和英雄情结、惶惑和激情。冯仑曾在牟其中生日的时候送给他一套《资治通鉴》,从那时候就开始思考个人在历史中的退路问题。

    “一个人上场演出往往是意外,就像小沈阳能不能上春晚不是他决定的。现在的问题不是小沈阳火,是不火了怎么办?对于我们来说,意外成为一个商人阶层,登上历史的舞台,而且演到现在,这不是我们设计的。难的是怎么样退场,你总得有一个退场的时间。”冯仑举例说,“辜振甫说转身、退台的时候要优雅,可是他一下台就冒出来私生子丑闻,王永庆一死也发生家族纷争……这种东西很难周全,看历史就是增加智慧。”

    眼前这个中年男人,并不承认自己有中年危机。“你们觉得柳传志、王石老吗?我们对于信息,对于社会变化的每一个细节都很敏感。只要在信息上没差异,年龄差异就很少。”

    冯仑尚未对这个世界感到厌倦,魔鬼对他无计可施。若真要说遗憾,那是三件他正准备要做的事情——增补《野蛮生长》之“冯仑论人生”,写一本关于2155年中国的社会幻想小说《向党族》,拍一部名为《创世纪》的百集电视剧,讲讲“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如何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被奴役”的故事。

    这个故事会让魔鬼发笑的。

 

[访谈]

    上半截与下半截

    保持一定的批判态度是使你有智慧的一个来源

    《中国企业家》:能谈谈爱情吗?

    冯仑:我不谈这个。但是我同意培根对这件事的观点——“所有古今伟大而尊贵的人物,只要是我们还记得的,还没有一个会在爱情中被诱至热昏的程度,可见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事业的确可与这种孱弱之情毫不沾边。”

    《中国企业家》:为什么你老爱拿两性关系说事儿?

    冯仑:我这是按照上帝的指引,《圣经》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人只有在金钱和女人这两件事情上是不妥协的,不妥协的地方才看到人的真实。

    《中国企业家》:不过你最后总是从下半身又绕回上半身。

    冯仑:就像鲁迅一样,鲁迅讲直面惨淡的人生,他说的东西很难看,但有力量。保持一定的批判态度是使你有智慧的一个来源。

    《中国企业家》:说到批判,你对马克斯·韦伯、兰德夫人和汉娜·阿伦特有何心得?

    冯仑:他们是启蒙主义者,我们不充当。新教伦理是那个时代推动美国商业社会很重要的转折,我没有负担,我怎么说都行。有时候讲点野史,讲点传说,也是表达我一个情绪,一个观察,不代表一个严肃的行为。

    《中国企业家》:如果活在五四时期或者上世纪30年代,你会做什么?

    冯仑:启蒙和救亡。当时的进步青年就做这两件事。今天不做启蒙,不做救亡,做就业。

    《中国企业家》:你算是个知识分子吗?

    冯仑:我是悟道分子。我每天在琢磨,在反省,然后感知、表达。我不掉书袋,我也不是教书的,但又不是公共知识分子。

    《中国企业家》:你现在有很多粉丝,但你自己是谁的门徒?

    冯仑:做生意到今天这个地步,都是和自己竞争。要说对手,我的对手是上帝和真主。

    《中国企业家》:你有宗教信仰吗?

    冯仑:知识越多的人,有时候很难对宗教有持久的兴趣。我是无神论者,我对历史的规律必然性很敬仰。我们可以从宗教来解释历史,可以从吃饭、穿衣、睡觉来解释,也可以从性来解释,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迄今我认为现实看问题比较有效的。

 

[关键词]

    和冯仑有关的十个人

    ●李敖

    我觉得我更像李敖,但我比较现实。李敖有激情、有技巧、有机智,但缺少大智慧。他还是把事往复杂里说,大智慧是把复杂事往简单里说。所以我觉得为什么会差那么一点呢?他比我还世俗化。最近,我和潘石屹、刘长乐建了一个文教基金,帮助李敖做一个文化工程。我觉得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是个有分量的人,但是要上升到庄子、上升到培根这种智慧,还有不妥,但这不影响他的价值。

    ●王朔

    有人说我是中国企业界的王朔,但其实不是。他的小说我早年看过一些,但不多。要说相似,是生存状态和语言风格的相似。只能说我们都在北京呆久了,生存状态都是有压制的,压力要释放,怎么释放?自嘲、调侃。

    ●张艺谋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让你的公司更张艺谋》。前两天,有人提醒我一件事情——保持一定的批判态度是使你有智慧的一个来源。张艺谋现在的商业价值越来越大,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越来越低,因为他失去了批判性。所以,作为一个特别时期的民营企业,保持一点思考和对社会发展的方法、方向的提示,对于保持民营企业的社会价值是很重要的。如果民营企业也丧失了这样一种距离和进一步的要求,那价值也不大。

    ●赵本山

    我最近觉得赵本山特伟大。别人问他,你怎么这么搞笑,这么幽默。他说真实是一种权利—这话说的。他说,我们平时都在虚假里面生活,我只是在真实和虚假之间找了个地儿,然后我一真实,你们就说是幽默。赵本山在商业上也很成功。不过,他的低成本和人身依附的商业模式也面临挑战,以创始人的个人魅力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都要面临组织变革和管理变革的压力。

    ●余秋雨

    我跟他交流以后,对他的看法跟别人不一样。这个社会应该更鼓励、支持像余秋雨这样的学者:第一他保持人格独立,不依附于商人或者政权。现在的知识分子最缺这玩意儿。第二,他在大文化里找一些有启发的点,他不是个纯学问家,他不是一个系统的、某一门知识的教授,他是个文化学者。从我们生意的角度,这种差异化定位的存在是特别有价值的。

    ●琼瑶

    琼瑶是唯一女人里把爱情当宗教的,她真信。很多女人是谈恋爱合适,变成日子就开始怀疑了,再离婚之后就彻底不现实。所以,多数人是靠爱情、吸引爱情、实现爱情,可是靠爱情养活自己,就是琼瑶。如果有一天,我们像琼瑶阿姨一样做我们现在做的事,我们把这当成爱情做,我们很享受它,中间有曲折,但我们没有放弃,最后我们还靠这事养活了自己,还一直贩卖这个事,最后大家感觉上都得到了。这是真信的结果。

    ●培根

    我和培根有很多类似。这家伙做科学实验,又做一些哲学的事情。这很像我,经历了社会变迁和蹂躏,人已经变成非常多面性,所以才能体会到人生百味。

    ●哈耶克

    我一直在想一件事叫“自由和奴役”。哈耶克写过一本《通向奴役之路》,我们在美国投资“自由塔”项目(新世贸大楼原名),自由塔是人类的象征。追求自由的过程,是人类不断异化的过程。很多企业家,本来创业追求金钱是为了获取自由,结果坐牢、破产,等于又异化到起点。我最近在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能够实现在商业社会追求自由的过程也是自由的,不要在做的过程中异化自己,这就变成一种人生态度。

    ●虞洽卿

    1994年,我集中阅读了大量的中国民族资本家传记。如果可以穿越时空对话的话,我选择虞洽卿。这个人很有意思,出身贫苦,做过学徒、买办,后来创办了自己的企业。他还做过政府官员,和蒋介石的关系非常密切和复杂。我很想知道,他当时是怎么处理政商关系的。不过他运气好,死得早,如果活到1949年以后,肯定没办法全身而退。

    ●冯仑

    什么好处都被冯仑占了。冯仑是一个没有烦恼的人吗?不,是人就有烦恼。我还被癌症误诊过呢。我上一次哭是去年9月12日万通反省会上,而且是当众哭。当时我说起一件事情,我去见一位老朋友,他刚从牢里出来。当年他也是一位大哥式的人物,关了6年之后被宣布无罪释放。那是一个下雨天,我开着车去看他,车停了,他在楼上,我在车里,就这么抬头看着他,眼泪一下就下来了。做大哥也有悲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08355.html

更多阅读

钱钟书的西方淫书清单 とある魔法の淫书目录

读过没有:钱钟书的西方淫书清单作者:晴天美文在这个什么都能拿来炒作的2000后时代,性是永恒的话题.有几个人能真正静下心来,不浮不躁的读几本书呢?哪怕是一些所谓的淫书禁书也好.钱锺书在清华,有一件著名的逸事:曹禺怂恿吴组缃说:“你

杨绛和女儿钱瑗 杨绛女儿钱瑗

钱锺书先生离世后,我的老伴去看望杨绛先生,一进门还没说话,只见杨先生孤身一人,老伴就抑制不住抽泣,后来干脆放声大哭起来。杨先生拉着她的手,让她坐到沙发上说:“你比钱瑗小四岁吧?傻孩子,我都挺过来了,你还这样哀伤?你不懂呀,如果我走在女儿和

钱钟书及其《管锥编》——值得仰视,也很亲切 管锥编 mobi

慈心原创 版权所有近来,钱钟书的《管锥编》因为一个不正经的理由而“被”火热起来,一如之前陈寅恪的火热。虽然现在有很多人是陈寅恪忠实的粉丝,但他们除了整天絮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又有几个人读过陈寅恪的原著呢?老实说,

评钱钟书《围城》之方鸿渐形象 围城方鸿渐主要经历

评钱钟书《围城》之方鸿渐形象内容摘要:方鸿渐是《围城》中的主人公,他无用以至无能,怯懦、迷惘,面对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缺乏理性和对抗精神,他的行动无力,甚至龟缩在虚无的精神内壳里不行动,致使他的人生“围城”成为“围城”人生。他的

钱钏书读书 读书笔记

Home>教育日记>钱钟书:读《伊索寓言》钱钟书:读《伊索寓言》2013-12-18| 发布:左岸| 分类:教育日记| 标签:寓言+教育+阅读|阅读: 4,654 VIEWS比我们年轻的人,大概可以分作两类。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且

声明:《魔鬼夜访钱锺书先生 魔鬼夜访冯仑先生》为网友斯人独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