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找这个时代最典型的创业者,汪振武最合适不过了。
年轻,只有33岁;勤奋,六七成的时间在出差;繁忙,手机不断有工作电话或短信;节俭,出差只住“7天”酒店,能坐火车就不坐飞机。和所有富有激情的创业者一样,汪振武是“中国故事”的挖掘者和制造者。“未来中国波澜壮阔的故事,一定会发生在金融行业。”他的梦想根植于金融业市场化过程中带来的巨大机会。在最先市场化的保险行业,他一手创办的华康保险代理公司已经成为“保险行业名列前茅的中介公司”。
2006年,30岁的汪振武背着包,像独行侠一样去和保险公司谈合作时,遭到拒绝是家常便饭。那时刚刚成立的华康保险代理公司只有寥寥数人,网上没有任何关于华康的信息,在行业内华康就像是天外来客。当时国内保险公司普遍热衷于自建渠道,保险中介很难获得较好的代理条件和配套资源支持,很难做大。在很多人看来,华康的出现不过又增加了一家散、小、弱的保险中介。
但是短短3年之后,没有人再敢忽略华康的存在。2008年华康的寿险保费销售额为2.88亿元,它自称是“全国最大的保险中介分销网络”。“很多专业保险公司用了七八年的时间,花费了比我们高得多的成本,还做不到我们这样的规模。”汪振武说。这家年轻的公司已堪与专业保险公司匹敌。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华康2009年一季度个险寿险新单保费为5000万,在全国54家寿险公司中排名第19位,超过了太平洋安泰、恒安标准、金盛人寿、首创安泰、中意人寿、中德安联等知名保险公司的个险业务规模。
“做企业最重要的就是善于察势,要顺势而为。”汪振武把华康的快速发展归功于成功“借势”。2006年,保险中介的“机会之窗”打开了。这一年,在中国封闭的金融系统中,保险业率先全面开放,大量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抢滩布点。尽管外资保险公司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和一流的产品,但是要把这些产品送到中国消费者面前却非常困难,他们对渠道网络的需求骤然增大。在发达国家,保险中介占据了60%以上的业务量,因此国外保险公司对保险中介的理解和依赖要比国内保险公司强得多。但中国的保险中介公司势单力薄,往往只有单店而没有能力建设全国性的网络。汪振武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机会——外资保险公司将带来保险中介行业地位的改变。
2006年,他成功地从IDG获得2500万美元风险投资,开始了创业之路。IDG是汪振武在友邦保险工作时的客户,已经有十多年的交情,彼此相当了解。2006年之前,汪振武曾尝试说服IDG投资,但没有成功。这一次,IDG也看准了保险中介的市场机会,汪振武很轻松地拿到了投资。
汪振武1996年进入友邦保险,是中国最早一批敲门卖保险的人,非常了解市场。长期在外资保险公司的工作经历,使他有机会了解国外保险中介的发展状况,也使他很早就意识到保险中介在中国的前景。2002年汪振武开始研究保险中介,他拜访过许多保险中介公司,他们的窘状几乎令他产生放弃创业的念头。但是他相信“未来消费者会更加理性,需要性价比更好、一站式的金融服务”,这才使他坚持到了2006年保险市场开放、机会出现的时刻。
看准保险中介行业机会的不止汪振武一个人。“港台保险公司教父级人物都来大陆开过保险中介公司,希望能够打造出销售网络,但几千万的投资如流水般花完就走了。”汪振武说。2006年之前,中国已经有上千家保险中介公司。问题的关键在于谁能抓住机会率先做大,率先在规模、管理和品牌上杀出重围。在创业初期,华康主要依靠外资保险公司的业务做支撑,逐渐站稳了脚。华康真正获得突破,是由于在网络渠道建设上的先人一步。在省会一级城市,保险公司的竞争已经日趋激烈。华康保险避开锋芒,从几乎还是空白的二三线城市率先突破。“在威海、襄樊这样的二三线城市,人们已经有保险消费的意识和能力,但是没有人告诉他们怎样买保险。这些城市的状况跟12年前的广州是一样的。”汪振武说。除了中国人寿之外,实力雄厚的公司也还没有进入县一级的城市。这意味着,在如此巨大的市场中,谁掌握了渠道,谁就有发言权。
保险和日常消费品最大的不同,是对专业的依赖性很强,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要把网络铺向保险专业人才本来就很少的二三线城市,绝非易事。“能够在当地找到合适的人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汪振武说。他是个有心人,早在2002年开始研究保险中介的过程中,他结交了许多区域保险市场中的优秀人才,这些人很多成为华康区域市场的骨干或者合作伙伴。在人才上的优势,也是华康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许多保险中介无法做大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人才的缺乏。在国内,从事过十多年保险,有过保险营销、管理、拓展、公司筹备经历的团队非常少。而华康恰恰就拥有这样一支团队。华康的主要管理层都来自友邦保险,在理念上更加国际化。2000年汪振武作为高管参与了中意保险公司的筹备,此前参与过友邦保险的筹建,对保险公司初创时期的困难、问题很了解。
这次金融危机对华康反而是件好事,许多保险公司缩减了成本较高的自营渠道建设,转而依赖成本较低的中介公司。2009年以来华康新进入了30多个城市,采取了适度扩张的策略。
从2006年至今,华康已经进入中国15个省份、300多个城市,平均每3天进入一个城市。这样的网络,足以使华康成为众多保险公司的拥趸。目前全国的100多家保险公司中,有70家已成为华康的合作伙伴。在5月17日华康举办的保险代理人培训会议上,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副总专程从北京赶到广州,目的是向华康的代理人们推荐自己的产品。在其所进入的10个省中,华康已经占据20%的寿险代理市场份额。对于许多外资保险公司来说,华康已经是非常重要的渠道,例如海康保险1/3的销售业绩来源于华康。
2007年、2008年,华康的营业额增长都超过80%。保费的大规模增长,使得保险公司与华康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从2008年开始,多家外资保险公司全国的营销活动由华康组织、参与。内资保险公司也越来越重视华康,2008年平安保险为华康专门定制了一种旅游意外险。“最初华康与保险公司之间只是普通商品买卖关系,保险公司很难给予配套的资源支持。但现在双方已经到了共同开发产品、共同组织营销等的深度合作阶段。在三年之前,这几乎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汪振武说。
尽管乘“势”而起的华康锐不可当,但是这家快速成长的公司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尽管在规模上遥遥领先,华康2008年刚刚盈亏持平,尚未盈利。汪振武要更多考虑华康的利润和增长的质量。此外,由于公司发展太快,内部管控和人力资源上的挑战越来越大,而要让团队始终保持清醒、顺势和奋进的心态尤为不易。汪振武很警惕团队心态的变化:“创业者往往很单纯,单纯的热情遇到复杂的现实,会产生悲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