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去年以来的恐慌性下跌后,金融市场企稳。对中资金融机构来说,似乎又到了抄底的好时机。
6月4日,中国工商银行正式宣布挺进加拿大,用其所持有的工商东亚75%的股权外加2500万美元的对价,交换东亚银行所持有的加拿大东亚银行70%的股权。
6月2日,中投公司一改以往的谨慎低调,主动对外宣布斥资12亿美元增持摩根士丹利股份的决定。
更早之前的5月,中信银行宣告了一项在其内部被称为“在合适的时期、以合适的价格、对合适的对象”进行的关联收购:以135.6亿港元收购了中信集团的香港子公司中信国金70.32%股份,意在整合中信国金的香港资产中信嘉华银行。
早在一年多以前,雷曼兄弟倒闭之前,中国各大金融机构就开始寻求收购西方银行资产的机会,以图迅速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但那一次,出海者中踏错节奏的不在少数,各家机构都有数目不等的账面亏损。而如今,世界似乎撑过了经济与金融灾难的最坏阶段。当下全球经济复苏的朦胧利好、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环境,都在不断调高市场信心。全球股市和商品市场近期持续冲高,并不断刷新阶段高点。
细读本次包括中投在内的中资金融机构们的出海投资,跟上一轮比已经有了显著变化:
在选择收购对象上强调熟悉程度。2007年,中投就已经斥资56亿美元购入摩根士丹利相当于9.86%股本的有价证券,这笔股权随后被摊薄。本次注资相当于将其在大摩的持股比例继续补足到9.86%,并摊薄持股成本。中信银行所收购的中信国金是其同一大股东中信集团旗下的在港上市公司,有清晰的财务脉络和较全的金融业务牌照。而工行这次的收购虽然是从其一贯擅长的新兴市场转向发达市场,但所收购的加拿大东亚银行也同样来自跟其在香港工商东亚合作依旧的战略伙伴东亚银行。
时机选择更为合理。几起并购都发生在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小阳春”确认之后。近日发布的经合组织(OECD)4月份综合领先指数(CLI)显示,全球经济恶化的速度正在减缓,包括加拿大、意大利、英国在内的OECD多数成员国都出现了经济可能已现谷底的较强信号。中信银行对中信国金的收购意图早在2008年下半年就已经显现,但真正出手收购却选在市场已经恢复一定元气的5月11日。更重要的是,目标对象的股价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已经跌至合理范畴。
操作方案更为审慎精细。工行在对加拿大东亚银行的收购中没有简单地一掷千金,而是经过精明的计算后,用其在香港的投行业重叠资产工商东亚作为交换主体。中银国际分析师袁琳在研究报告里写道:“我们认为该交易使得混乱的局面得到梳理,因为工商银行已在香港设立了自己的全资所有投资银行子公司工银国际,该公司将与工商东亚造成直接的竞争。”
此外,工行还给这笔交易留了一条可攻可守的后路:持股30%的东亚银行与持股70%的工行将一起运营和管理加拿大东亚银行,一年后,工行可行使买入期权将所持股权比例增至80%,东亚银行届时也有权将所持的30%股权转让给工行。
中信银行对中信国金的收购方案则巧妙地利用了金融风暴打了个时间差:去年11月,在中信集团的安排下,中信国金低价退市,为装进中信银行做准备。到了今年5月,中信集团再以相当于去年11月时的私有化成本价,将中信国金的相关股权转让给中信银行。利用这样一次“并购期货”,中信银行只用1.43倍的市净率就拿下了中信国金的核心资产——在香港本地有27家分行的中信嘉华银行,远远低于去年相似的招行收购永隆案例中3.1倍的市净率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