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对于回归人士是否有需求?
回归人士是否适应中国的金融环境?
回归人士是否接受薪金落差?
文波
贝祥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
国内的资本市场还很初级,当然大量需要这类人才。如果他们能客观对待国内薪水相对华尔街较低的现状,把关注点放在合理的长期职业规划上,国内应该有非常充足的岗位。中资机构其实大量需要这些人才,(在谈的过程中)多半会因为双方期望的差异、国有体制的环境等带来一些问题。
这是一个投行大洗牌的历史阶段,几年后投行在中国的排名和影响力,与2008年前相比会有很大变化。不少受危机影响较小的海外投行都加紧在中国的布局,对于我们这样扎根于中国的本土投行,则由于时代的机遇和充足的人才供应,发展得很快。华尔街归来的金融人才在技术上相对于本土员工更扎实、更有经验,但需要一段时间熟悉和适应国内的环境,以及建立更广的人脉资源。
习惯了华尔街的高底薪和可观奖金,国内的薪水通常不能满足预期,这是相当多人才目前还没找到合适工作的原因之一。这实际上是一个辩证的问题,国内的资本市场还处于初级状态,存在大量的机会,需要时间来发展。如果这些人才能够把握创业企业的特点,潜下心来认真做事,最终的职业发展机会以及回报,其实应该比在华尔街更有空间。
程功
华尔街归来人士
(2008年加盟贝祥投资,常驻香港)
一定需要。华尔街归来的40-50岁的华人律师和银行家,没有他们,深圳、上海股市不可能由90年代初发展到现在的繁荣。不过,本土商业银行肯定不会接纳华尔街投行人士,试想我们原先开的是越野车,现在请来一个开跑车的,那怎么行?证券公司倒是需要,但是太贵不敢请。目前,外资金融机构的体制、人员配置比较容易帮助海归过渡。
我第一次参与的IPO是1994年深圳第一只B股海南航空,经过那一阵的观察,我不认为中国公司结构以及内部治理存在太大的问题,与欧美新加坡不同的纯粹是风格,中国不能走得太快,俄罗斯就是一个失败的先例。关键是态度问题,有些人太过于美国化,优越感还很强,讲话方式甚是嚣张。
中国境内的金融公司比欧美更加“资本主义”,薪水与公司盈利的比值比任何一个境外公司都低,同样一个从华尔街出来的年轻人,年薪起码10万美元以上。这个差距与生俱来,我感到中国永远不会达到欧美的地步,反而欧美越来越倾向转移到中国便宜的劳动力市场。
宫宇
科锐国际金融行业资深猎头顾问
国内看重华尔街归来的高级人才,为其提供投资总监等职位,是希望他们把华尔街的一些好的核心理念带过来;中级人才,仍在观望洽谈,有些业已陆陆续续放弃了;对于绝大多数只学到华尔街皮毛的低端人士,国内聘用他们的几率只有5%-10%;对于受灾最严重的华尔街从事金融衍生品工作的人士,他们沉寂一段时间是肯定的,这些华人几乎未回国,或转行为美国政府部门工作,或去当了老师。
目前吸纳回归人士的主要是外资商行、投行,大部分中资金融机构,只招与业绩挂钩的操作员,对掌握风险决策的高级人才还是很谨慎,这显示了市场普遍存在的担忧。他们是否能适应中国的金融环境,在于对风险控制的认识。通过面谈和背景调查,我对于从华尔街回归的这些人的风险偏好虽然很难拿捏,但他们很多投资理念的确值得中资银行借鉴,不能因噎废食,需要创造一个让他们适应的环境。
对于投资总监这类高层,私企、股份制企业提供的薪金至少保证差距不会太大。对于大多数急切想将国外经验回馈给中国的中低端人士,由于国内投资环境并非华尔街般宽松,很多屠龙之技都无用武之地。用人单位如果在年资上像他们倾斜,自己的老员工如何平衡?因此,薪金待遇的落差令这些人寻求工作的动机和方向均有所改变,有些人干脆重返华尔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