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合作司负责人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就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答问



    一、制定《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商务部在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后,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也是未来五年商务领域的总体发展规划。

    “十五”时期,我国国内贸易平稳增长,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取得新成就,在全球经贸格局中地位明显提高,内外贸加快融合,商务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我国商务事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但是也应该看到,商务发展面临的外部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也对商务事业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就商务事业本身来说,也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一是立足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面临着艰巨任务。二是国内外统一开放大市场的建设刚刚起步,特别是国内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亟待建立。三是产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开放型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不强。四是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手段不多、层次不高,通过资本和国际化经营参与全球资源要素配置的能力不强,利用境外资金、技术、市场、人才提升产业层次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效应不够显著。五是对外开放的国内区域发展格局、外部市场格局不平衡,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根据形势和要求的变化,“十一五”期间,商务事业需要创新发展思路,研究新的发展战略,提出新的发展目标,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以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除本《纲要》外,我部根据需要,还制定了《国内贸易“十一五”规划》等十三个专项发展规划。

    二、请介绍一下“十一五”期间我国商务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十一五”时期,商务发展要适应国际形势新变化和国内发展新要求,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国内贸易方面,要立足扩大消费,加快国内流通业发展,优化流通业结构,大力提升市场功能,着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积极培育经济增长的自主动力。在对外开放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创新开放方式,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自主发展的能力。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积极稳妥推进企业“走出去”,建立和谐的对外经济关系。要合理调整商务发展的区域布局,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形成大开放、大市场、大流通的商务发展新格局。

    《纲要》还提出了“五个坚持”的总体要求: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二是坚持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商务发展的综合效益;三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牢牢掌握对外开放主动权;四是坚持扩大国内消费,增强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五是坚持推进商务体制改革,建设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

    三、到“十一五”末期,我国商务领域将实现哪些主要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商务领域的主要发展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基本形成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国内外两个市场有机衔接、协调发展,经济要素和商品流通基本实现跨地区、跨境自由流动,市场运行秩序明显好转,社会信用体系和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基本形成。

    第二,国内流通业实现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实际增长11%以上,生产资料销售额年均实际增长11%以上,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9%,现代流通方式在东部地区基本普及,现代流通体系初步形成。社会消费品零售品总额的增长目标,比“十五”目标快2个百分点,但与“十五”期间实际增长速度相当。生产资料销售增长目标比“十五”期间年均实际增长15.5%低了4.5个百分点。主要是考虑到“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的要素投入要从过去的以资本和物质为主向以技术和人力资源为主转变,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因此工业增长对原材料的投入依赖将有所降低。

    第三,外贸增长方式实现重大转变。2010年,进出口调控目标为23000亿美元,年均增长10%左右,进出口实现基本平衡。出口结构和效益明显改善,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自主增长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进出口增长目标低于“十五”年均增长24%的实际速度。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十一五”期间外贸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而不是单纯追求规模,过高的目标不利于营造注重增长质量的环境。二是历史上支撑我国外贸高速增长的产业基础,主要是通过承接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形成的以加工贸易为代表的外向型产业。经过十多年来持续大规模转移,预计在“十一五”期间速度可能有所减缓。三是支撑外贸特别是出口高速增长的国际市场需求,经过过去几年的较快增长,预计在未来面临一个新的调整压力。

    第四,服务贸易力争迈上新台阶。2010年服务进出口预期目标为40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出口1900亿美元,年均增长19%,出口结构明显改善。进口2100亿美元,年均增长21%。

    第五,外商投资效益要有明显的提高。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比“十五”期间有所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第六,“走出去”要实现较快发展。5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达到60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分别达到1300亿美元和250亿美元,新派境外劳务人员达到150万人次。

    四、建立统一开放的大市场任务非常艰巨,商务部今后将从哪些方面入手,加以推动?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市场资源配置能力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内在要求。“十一五”期间,商务部将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动:一是在空间上统筹市场布局。合理利用外部市场,大力拓展国内市场,形成国内外市场有效衔接、企业自主选择的市场格局。同时,要依据不同地区产业结构、流通成本和区位优势,合理确定国内外市场布局,统筹开发国内外两种资源,协调利用国内外两类资金。二是完善体制、法规和政策,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消除各种市场壁垒,形成更加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重点要消除地区间市场分割、行业垄断行为。三是通过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市场开拓和市场竞争能力。力争到2010年,50%以上的企业拥有自主品牌,15%以上出口企业拥有境外注册商标,形成1000个中国知名品牌和20个国际知名品牌。四是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形成高效顺畅的市场运行机制。一方面要发展和壮大中介组织,增强规范市场运行的内生力量,另一方面,政府将建立规范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实现市场进退的良性循环。五是建立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

    五、在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中,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作为服务业中份量最重的国内贸易和流通业,在“十一五”期间有什么样的发展思路?

    流通业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是经济活动中的“血液循环”系统。“十一五”期间,商务部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提高流通效率,逐步形成方式先进、结构合理、发展协调、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现代流通体系,以此带动扩大国内市场空间和消费规模。一是要大力推广连锁经营,以此提高流通业的集约化、组织化水平。到2010年,连锁企业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力争超过1/4。二是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重点建设现代物流和配送中心,以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和大型商品集散地为依托,建设若干辐射全国、连接国际市场的物流平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三是调整和优化百货商场、批发、小型店铺等传统流通业态,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市商业网点。四是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国内市场格局。完善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市场布局,建设5-10个全国性商业和贸易中心;形成一批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具有一定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区域性商品集散枢纽;依托小城镇和新兴市镇,形成若干城乡商品汇集与交流的集散中心。五是着力改善流通环境,带动国内消费。我部将实施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双进”工程和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到2010年,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形成贴近居民生活、满足居民的基本消费和服务需求、发挥社区综合服务功能的密集型社区商业网点,培育500家通过绿色市场认证的农副产品市场,逐步形成有利于便利消费、安全消费、资源节约型消费和环境保护型消费的流通环境。六是要增强流通领域的控制力和竞争力。一方面通过实施“减债脱困工程”、扶持中小流通企业发展等措施,提高国内流通企业的竞争力。在“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扶持20家左右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另一方面,要规范商业领域对外开放秩序,注重防范和化解流通业对外开放风险,保障国内企业在流通领域中的主导地位。

    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战略中,商务领域将有哪些具体的思路和措施?

    长期以来,农村流通设施不足、流通方式落后、消费环境差的问题非常突出,既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经济发展,也抑制了农村消费的启动。因此,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流通模式,形成城乡之间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双向流通、高效顺畅的流通网络,从市场入手,来带动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是商务领域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工作。今后,将重点围绕“四个网络”、“一个机制”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

    一是构建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这主要解决的是“买难”的问题。重点是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即到“十一五”末期,力争在全国85%以上的乡镇和65%以上的行政村,改造和建立标准化的“农家店”,基本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二是构建农产品流通网络。这主要解决的是“卖难”的问题。一方面,要在100个城市建立100个农产品直销网络,在每个省市重点支持5-10个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集团,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更快、更好地进入零售终端。另一方面,推进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改造,培育 100个全国性和跨区域的大型标准化批发市场、2000个区域和地方性标准化批发市场,建设100家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使其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三是构建农资流通网络。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提高农资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四是构建农业国际市场网络。发展外向型农业,扩大农产品出口,引导外资投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推动农业领域的“走出去”,利用我种植技术优势,开展境外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开发。五是建立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建设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以信息化推动农村流通发展,促进农民购销,为发展优质农业和订单农业提供市场导向。建立4万个农民流通合作组织,实施“农商对接”行动计划,在农村培养现代商业人力资源,培育农村内生力量。

    七、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有何总体考虑?

    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贸易大国,贸易规模位居全球第三位。但是也应该看到,外贸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出口竞争主要还是依靠劳动力价格优势,贸易利益与贸易规模不相称,产品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弱,市场抗风险能力较低,综合效益和增长质量依然不高。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无论是国内资源环境还是国际市场发展空间,都难以长期支撑,必须调整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思路。

    总体思路是,在继续保持外贸适度增长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加快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在增长目标上,要从规模速度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在竞争方式上,从低成本、低价格优势向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优势转变。在结构导向上,从重视出口创汇向进出口均衡发展、实现贸易平衡转变。

    八、具体来说,将重点从哪些环节推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一,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品牌、技术和营销为重点,实施提升出口竞争力战略,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改变过度依赖低价格、低档次的产品竞争方式。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重点要依托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贸易价值。在市场营销方面,由于我国出口一半以上是加工贸易,市场基础不够稳定,贸易利益也有限,必须要支持企业加快建立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特别是大力扶持民营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力争到2010年,民营企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由2005年的20%上升到35%以上。

    第二,要全面提升贸易的综合效益,这里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在经济效益方面,重点要增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贸易比较利益。在社会效益方面,要逐步在出口企业推行社会责任标准认证,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合理反映出口商品的劳动成本、环保成本和资源成本,减少粗放型出口企业的生存空间,使企业利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特别是要提高出口对增加农民工收入的贡献度。

    第三,要调整加工贸易的发展模式。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转变占外贸总额半壁江山的加工贸易的发展模式。近20多年来,加工贸易对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吸收外资、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但随着国内形势和发展要求的变化,也需要与时俱进,对以往的发展模式进行逐步调整。在产业结构方面,要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链向上游研发设计、中游集约发展、下游营销服务延伸,提高我国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严格控制低层次加工贸易的发展规模。在技术辐射方面,要以增强自主创新为核心,鼓励和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通过技术转移等多种形式,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在区域布局上,要按照国家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引导加工贸易逐步向土地承载能力较强、劳动力充裕的中部地区转移。在监管模式上,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引导加工贸易企业逐步向实行封闭管理的特殊区域转移。

    第四,建立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相适应的外贸调控机制。要构建质量效益导向的外贸考核体系和调控体系,对不同产品、不同行业、不同时期的外贸发展,实施有张有弛的政策调控和引导,围绕外贸发展目标加大政策调整力度,增强对外贸发展的自主调控能力。

    九、服务贸易在我国的五年规划中,第一次做了重点阐述,有什么考虑?

    相比货物贸易而言,服务贸易是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方式,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同货物贸易相比,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明显滞后。我国货物贸易规模相当于美国的56%、德国的82%,日本的130%,而服务贸易规模只有美国的25%、德国的47%、日本的70%,全球排第八位。结构上也较为单一,传统的旅游和运输服务贸易出口占55%。因此,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改善服务贸易结构,是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此,商务部拟从制定服务贸易发展的专项规划、研究制定促进政策、完善基础体系、吸引国际服务业的转移等方面,加快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

    十、“十一五”期间,我国利用外资战略有哪些变化?

    服务和服从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利用外资的基本立足点。根据面临的形势、要求的发展变化,吸收外资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自主创新为核心,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发挥外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应。“十一五”期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战略上的调整:一是要转变观念。从行政引资、追求外资规模,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引资转变,地方政府要淡化引资规模的考核,通过引入技术含量、国内配套比例、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新增就业等综合指标,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吸收外资考核评价体系。二是调整方向。从过去注重以外资投入拉动经济总量增长,向着重引进技术、管理、人才促进自主产业升级转变,注重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融合和创新,提高利用外资促进自主创新的能力。三是优化结构。鼓励引入技术辐射能力强、吸收就业能力强、资源节约型的外资企业,鼓励外资投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环保和服务业等产业,引导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优先鼓励外资与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四是完善政策。逐步形成内外资企业政策一致、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五是加强监管。规范引资秩序,建立以国家产业安全为基础的外商投资监测系统,规范外资并购行为,强化外资企业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保障外资企业员工的权益。

    十一、在推动“走出去”战略方面,将有什么新的举措?

    “走出去”战略是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点战略。推动企业“走出去”,有利于我国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与“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相辅相成。与我国GDP占全球4.4%、贸易占6.5%相比,我国的对外投资(存量)仅占全球的0.59%。总体看,我国“走出去”战略还处于起步阶段。

    “十一五”期间,要力争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迈出较大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一,加快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深度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在境外投资建厂,形成若干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链较为完整、关联程度高、带动和辐射能力强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第二,推动企业在境外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和研发型投资企业,充分利用全球科技、智力资源,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第三,鼓励服务业“走出去”,开展工程承包、劳务、电讯、交通、技术服务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十二、“十一五”期间,如何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就是要在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中,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过程中,既要坚决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又要主动考虑和尊重别国的合理关切,拓展合作基础,扩大共同利益,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与世界各国建立起更加和谐的对外经济关系。对各主要大国,要努力寻求更多的利益汇合点和更宽的互利合作领域,加强在重大经济事务中的磋商和对话,建立相互借重、合作共赢的大国经贸关系。对发展中国家,要充分考虑其发展利益,尽量错开产业竞争层次,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完善的产业体系。要增加对不发达国家的无偿援助,积极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要实施进出口基本平衡的贸易政策,进一步扩大进口,与世界各国共同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十三、在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上,有何战略考虑?

 商务部合作司负责人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就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答问

    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对外开放在区域布局上,要形成东中西互动、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合作的新格局。具体来说,就是要构建“三海三陆”的开放新格局。

    “三海”是指通过20多年来的发展、已形成相当开放型经济规模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以及“十一五”期间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等三个沿海开放带。对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今后的发展重点是要推动其对外开放的转型升级,提升参与全球分工和竞争的层次,促进这两个地区从国际加工装配基地向自主性先进制造基地转变,从制造中心向制造研发中心、服务贸易中心、物流中心转变,实现开放型经济的新跨越。

    “三陆”是指东北、西南和西北等三个地区的沿边、沿陆开放。同沿海开放相比,“三陆”开放将具有不同的模式和定位。第一,在开放的平台上,“三海”借助的是其港口优势、产业优势和信息优势,开放的通道是海路。“三陆”的开放更多的是借靠我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和沿边区位优势,开放的通道是陆路。西南开放主要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平台,西北地区的开放主要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东北地区开放主要以我与俄、朝、韩、日等东北亚国家经济合作为平台。第二,在开放的方式上,“三海”地区主要以吸收海外资金、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三陆”开放更多的是与周边国家开展贸易、对外投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物流、信息资源和技术合作。第三,赋予的内涵有所不同,“三陆”开放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紧密结合,还承担富边、安边、睦邻、富邻的任务,要与周边国家一道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国际走廊和国际经济合作带。第四,我们将研究探索切合“三陆”开放实际的新的政策措施。包括税收政策、边境贸易政策、边境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区、国际物流合作区等。

 来源:商务部网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07899.html

更多阅读

循环水系统冷却塔风机去电机 改造方案 冷却塔风机

项目背景 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增长很快,能源消耗强度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比较严重,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及环境矛盾日趋尖锐。为此,国家提出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在2007年10月28日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

国家发改委详解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发改委详解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21日说,我国将抓紧编制《战略性新兴产 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加快培育和发展战 略性新兴产业。 国务院近日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

体制性障碍 商务部拟突破体制障碍布局十二五万村千乡工程

  10月25日下午消息,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司长常晓村在今日召开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会议上指出,商务部正在编制“十二五”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强配送中心建设成重点。同时,商务部将突破体制障碍,加大对大企业政策扶持力度。  

声明:《商务部合作司负责人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就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答问》为网友爱恨都已倾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