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杜拉拉经典全记录:我们的杜拉拉》
◎写作是漫长穿越隧道的过程 写杜拉拉的由头是什么?为什么会想到用小说的形式? 李可:杜拉拉系列的主要写作意图是分享职场经验,关注现实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专业工具和思路。 美国人或许有很多缺点,但他们在流程方面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专业的,不少东西值得借鉴。 举一个例子,做菜放调料,咱们中国人是这么说的:盐少许,味精少许,花椒若干。老外会对少许、若干这样的词感到迷惘,他们的说法是盐多少克,糖多少克。这样,就量化了,对烹调没有经验的人,会觉得操作更容易。 把抽象复杂的东西,量化规律化,从而化难为易,使得经验不是足够丰富的人,以及虽然有一定经验但判断仍不够清晰的人,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水平和能力,这就是专业技巧的力量。 我希望能够做出这样的分享。 采用小说的形式是为了方便读者记忆和理解,出于USERFRIENDLY的考虑,小说总比教科书更不费脑子。 杜拉拉有原型吗?还是一个综合体?有你自己的影子吗?你认为她的经历在白领中具有代表性吗?一些外企的白领觉得现实生活中他们没有杜拉拉那么好的基础和运气,你怎么看? 李可:杜拉拉是综合体,正因为如此,很多读者都能从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DB是一家虚拟的公司,财富500强类型,我的设想中,它在全球企业中的地位,就相当于中国移动或者联想在中国国内的地位。所有人物均为虚构。小说中设计的人物和情节,主要考虑表现职场共性的需要。 关于运气,如果工作地点是在上海或者北京,概率上人们应该有比杜拉拉更好的职场运气。杜拉拉的运气很一般,做到了该做的,却需要何好德搭救她一把才得到该得的。如果人是在广州,那么杜拉拉式的运气还算OK,不过也谈不上多么的好。 谈到基础,那个要靠自己。如果现有的基础没有那么好,35岁以前,都该通过学习设法提高,还来得及。我对边工作边念书的人总是深怀敬意,顺便提醒一下,不要随便抓个什么专业什么课程就学起来,要问一问自己,学这个专业对自己的未来是否有帮助,另外,边干边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还有一个问题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这个是爹妈给的,没办法。聪明的人,28岁提经理,不够聪明的人,通过沉淀和积累,到32岁后,也有希望获得机会,确实会晚一点获得提升,这个要认,人家不是白聪明的。太年轻就获得提升也有一些问题的。 如果暂时还没有获得满意的机会,我的建议是,积极地准备,足够的耐心--当今中国正处盛世,机会还是比较多的,不少行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都达到了30%以上,而发达国家的同类指标很多都在5%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