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刘良华家庭教育讲演录:新父母学校》
目前看来,主要有三类父母: 第一类是"工作型父母"。这里的"工作型父母"特指那些城市里"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或乡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村民"。他们白天上班,晚上(或周末、节假日)与孩子在一起。这类父母的生活方式还算是正常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也有普遍的意义。"工作型父母"往往是工人、农民、教师、企事业单位的一般职员。他们的工资收入和行政级别比较稳定。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按部就班"。他们并不消极怠工,但对工作也不会有太大的激情。他们自己的发展空间比较有限,因此他们会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也有较多的时间去陪伴、教育自己的孩子。一般而言,家庭教育的专著、文章和专题讲座,主要是针对这类家长。不过,我们的讲座既针对这类"工作型父母",但同时也针对其他类型的父母。

第二类是"事业型父母"。他们属于追求更高的名誉、更大的权力、更宽阔的利益的"高大宽族"。他们已经脱离了谋生状态,但他们为了自己的事业获得更大的发展,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用于 "谋划""应酬"或"外交"。他们的作息时间是不确定的,他们不得不见机行事,随时"应酬"。他们可能随时出门,也可能随时回家。他们出门时,孩子可能还没有起床。他们回家时,孩子可能刚刚上床。这些"事业型父母"即使经常回家,他们与"谋生型父母" 一样,也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事业型父母"往往是商人或行政管理人员,也可能是文艺工作者。还有一种特别的"事业型父母":他们是运动爱好者、旅游爱好者或麻将爱好者,他们的爱好可能算不上"主流的事业",但他们对自己的爱好有激情,他们激情投入。他们会因此而放弃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这样看来,部分 "事业型父母"是由"工作型父母"(比如工人、农民、教师、一般职员等)转化而来。"工作型父母"一旦获得发展空间,一旦对自己的工作或业余爱好产生激情,他们就转换为"事业型父母"。 第三类是"谋生型父母",特指那些为了谋生而外出打工的"候鸟族"。他们外出打工或求学、经商,只在重大的节日如春节期间回家。这是中国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中国农村绝大部分父母都外出打工,按照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的比例来看,中国一半以上的父母常年不在孩子的身边(只有少数父母外出打工时把孩子一同带到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