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全球最稀缺资源的争夺战:人才战争》
印度的《印度时报》也评论说:"一直到最近,损失顶尖人才的主要还是印度和中国。但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美国正面临‘逆向人才流失‘。美国‘不合时宜‘的政策,阻碍了高技能移民成为美国的永久居民。这种人才流动的受益者是过去的输家,比如中国和印度:这些国家繁荣的经济,开始吸引那些到海外发展的人回国工作。" 金融危机已经让中国、印度直接到美国去"人才抄底"。中国中央部门中组部就迅速出台了引起海内外关注的"千人计划"。2008年,中国上海市政府也牵头组织了金融人才招聘团奔赴英美。后来在一次接触当中,上海市人事局局长就向我表示:尽管过去5年,上海市政府多次在海外招募,但如此抢手还是第一次,上海市政府甚至从欧美运回来的简历都重达300多斤,仅在纽约的招聘会,一百多个岗位就来了一千多个应聘者,许多人甚至打着"飞的"(把飞机当出租车使用)来赶时间。 当然,不仅仅是上海,江苏的无锡、辽宁的大连等中国新兴城市都在看准这个大好时机。我与无锡人事局的领导有过沟通和交流,这些"开全国风气之先"去海外人才抄底、甚至引起国外关注的政府官员都很有开拓精神,非常务实,局长都是亲自率队前往欧美招聘优秀的留学人才,无锡在支持海归创业这方面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包括培育出无锡尚德这样的高科技海归企业。用他们话说,上海、无锡等地都建有借鉴西方经验的科技园,也有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雄心,而配套以"凤巢",却不去海外引进"凤凰"--高科技人才,无疑是本末倒置。 进行"人才抄底"的不仅仅是政府,也包括有雄心跨出国门的企业。重庆金山科技集团董事长王金山在2009年1月跟随温家宝总理访问了德国、西班牙和英国,参加了这次著名的"采购之旅游"。金山科技正谋划在美国上市,因此,在欧美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国际性金融人才不可或缺。在过去,尽管开出高薪,但英美金融人才大多数还是不愿来华工作。而此次王金山在英国相约面谈的伦敦金融街人士曾高达上百人,他还"抄底"了一个英国21人的一流医药研发团队,此前这个团队要求支付高昂的转会费,如今将其招入旗下却不花一分钱。 "这不是人才打了对折吗?"王金山接受媒体采访说:"看到这种情况,我当面向总理建言,应该把海外抄底人才和技术上升为国家战略。"

事实上,缺乏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正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多以失败告终的根本原因。中国企业需要"走出去"不应有任何质疑。只有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并购,而没有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与扩张,这肯定不是正常的"开放"。并且,中国也不应该在全球产业链当中一直扮演"工人"角色,肯定需要成为全球智力产业的主要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