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全球最稀缺资源的争夺战:人才战争》
人才的融入与再流失 2006年,我在欧美同学会组织的关于自费留学人员回国就业调查时,当时就注意到了"海待现象"。当时的调查显示,21%的被调查者花了三到六个月时间才找到工作,另外还有6%的海归花了一年以上时间找工作。也就是说,起码有6%的人做过一年"海待"。

长期"海待"的出现,要分两类情况。第一类属于自身素质与能力的问题,这些人是留学生,但不能称之为留学人才,甚至是典型的"方鸿渐"和"南郭先生"。在国外找所交费就可以入学的大学混个文凭,凭借国内对海外教育情况的不了解而滥竽充数。留学期间不学无术,之所以选择回国,是因为在国外无法找到合适工作,因而在留学签证到期后不得不离开。 第二类则与留学生的能力无关,而与心态等主观原因有关。当一个人在不同文化环境和国度,生活工作相当长一段时间后,适应了异国文化,回到祖国后,反而会出现对本土文化有不适应的症状,这叫"重返本文化休克(Reverse Culture Shock)"。这种重新融入可能需要海归自己调整。即使很杰出的人才,如果定位和期望过高,都可能在现实土壤中找不到落点。此类问题,除了海归在任何一个阶层也都可能出现。 真正需要社会思考的现象是第三种:这些人才是因为落后的国情、环境、潜规则等原因,造成回归本土后难以融入,或者说形成人才浪费。落后国家派出留学生到西方学习,本就是为了改变自身某些落后的现状,到头来却以落后的国情来要求海归:要么接受同化,要么选择离开,无疑也是莫大的悲哀。 这些人才也往往能够"人挪活",换个环境就能重新发挥才能,"人才再流失"也就会成为无可奈何的必然选择。最后蒙受损失的不是人才本身或者使用这些人才的外国机构和企业,往往是拒绝人才的那些国家。改变这一情况,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做出改变,而不是要求海归们来适应国情。改变的标准则在于是否对国家有益。就像孙中山、黄兴等早期海归回到中国一样,如果要求他们必须适应国情维护封建专制,也就是要求他们与满清王朝同流合污,那么,今天的中国将不可以想像。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政府的不够透明、公平的用人制度,腐败之风盛行,往往跟经济落后、国家贫穷一样,是导致大量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马来西亚反对党领袖、议员华裔林吉祥在2007年感谢元首新年施政致词时,就讽刺其政府说:"政府承认在过去40年,因为歧视政策导致逾百万名有才华、有创造力、有领导能力的马来西亚人才流失到国外,是我们建国进程中最失败之处,同时认为需要一项国家政策以阻止人才外流。这对庆祝50周年国庆的马来西亚非常具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