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世界经济权力交接的新进程:崩溃的帝国》
在这场灾难面前,人类历史上最默契的事情发生了,全球统一协同作战。 在金融废墟上重建 金融机构自救与政府救市背景是华尔街的震荡。这一次危机发生的范围之广,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服务业到制造业,从金融业到汽车制造业,都渗透着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伤害。
![第27节:大萧条再次降临(6)](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85823278798.jpeg)
从行业来看,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期货业都卷入其中,华尔街投资银行和一批机构投资者成为资产缩水最严重的群体。开始时只有个别房贷公司和中小型银行发生破产清算,而时至今日,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消失殆尽,剩下的摩根斯坦利和高盛也转型成为银行控股公司。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波及面呢?其实,这是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创新运动,遍布全球市场的衍生证券,成为加深危机的直接原因。在没有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信用违约互换等衍生品以前,住房信贷违约率的上升被限制在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的范围内,而且其影响往往是局部可控的。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情况,80年代以来,持有金融衍生品渐渐成为金融业界的时尚,不懂衍生品或者不持有衍生品的银行经理和基金经理,经常被嘲笑为落伍者。衍生品虽然丰富了金融市场投资品种,增加了投资银行的业务收入,但它们也使金融机构得以将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风险转移并分散到全世界,使其成为危机的载体。五大投资银行都曾是金融衍生品的热情支持者和推销者,如今它们不得不因此承受更多损失,甚至包括公司品牌和控制权。 金融危机中的资产价格迅速下降,为金融业并购重组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危机中重新瓜分市场和分配资源,几乎是发达国家金融业运行的定律。亚洲金融危机,就是金融列强瓜分亚洲诸国的实证。 此次危机也不例外,在各家投资银行资金告急的同时,主要商业银行就已经开始考虑收购这些金融机构的证券业务了。除美国银行、摩根大通以外,在此次危机中受影响较轻的非美国银行也迅速展开了收购行动。英国巴克莱银行仅用13.5亿美元就收购了雷曼兄弟在北美的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业务。野村集团与雷曼兄弟达成协议,支付约4.2亿美元收购其亚太地区和欧洲及中东地区业务。日本三菱金融集团也正在寻求购买摩根斯坦利20%股份的交易。大型银行正在以往日根本不可想象的低价,迅速瓜分美国证券业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