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决定孩子好前程:中国母亲教育批判》
外向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经常对外部事物感兴趣,表现出开朗、活泼、善于交际的特点。内向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经常关心的是自身的心理活动,表现为孤僻、沉静、不善交际,适应能力差。 母亲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年龄特征是指一定年龄阶段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及特点。如孩子在幼儿期特别喜爱游戏和故事,母亲采用做游戏和讲故事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倘若一个劲地讲大道理,效果肯定不好。个性特征是指每个孩子各自具有的性格特点,如有的孩子性格外向,活泼好动;有的则性格内向,偏于腼腆、安静。因此,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母亲学一点儿童心理学知识非常重要,应该经常注意观察和研究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其所思、所为及其心理需要。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母亲千万不要用"人家孩子怎么的"来衡量自己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作为母亲既要认识到自己的个性,也要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 比如有的孩子内向,有的孩子比较外向,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很难更改。而有的母亲却不顾孩子的个性特点,经常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而且在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作比较时,很多时候是盲目的,从而使孩子的特长得不到发挥。 母亲的眼睛总盯在别的孩子身上,人家进步了自己就着急,人家落后了自己就松了一口气;人家学钢琴,也让自己的孩子去学钢琴;人家练书法,也让自己的孩子去练书法,丝毫不顾及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兴趣和潜力。 不去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点,而是一味地攀比,造成精力、时间的浪费,得到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效果。这种盲目的比较是十分有害的。 其实,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比如说学习生物钟,有些孩子在晚上学习效率比较高,而有些则更适合在早晨学习;再比如孩子的记忆特点,有的擅长视觉记忆,有的擅长听觉记忆,我们不能因为听觉记忆不好或者视觉记忆不好就否定孩子。 孩子的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是奔放还是内敛,差异都是很大的,我们不能说哪种性格更好一些,每种性格都有它的优势和弊端。 总之,不尊重孩子个体特点的趋同式比较,只能损伤孩子的个性并磨灭孩子的天资,尊重孩子的个体特点是我们在比较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前提。
![第68节:五批:不会因材施教(10)](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74621478659.jpeg)
美国篮球奇才迈克尔·乔丹的母亲说过:"我们从未着手培养超级明星。我认为不论是谁,如果把培养明星作为父母的奋斗目标,是父母幻想的悲剧性误导。" 实际上,东子认为任何做母亲的,如果把子女在任何领域的成就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那是在危险的道路上践踏子女的前途。母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孩子的优秀品德和性格! 而一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先天条件,一相情愿地要求孩子成为某种标准的"龙"。然而,家长的过高期望常使孩子疲于应付,无所适从,总有一种达不到标准的挫折感。久而久之,孩子难免产生厌烦情绪,最终很可能失去追求知识的兴趣和主动精神。 摆正期望的天平,这是现代社会家庭教育,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我们应该知道,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孩子的个性,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不可能千篇一律地都成为"龙"。做母亲的应该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和智能类型,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编织自己的梦,而不是父母的梦。 让乔木长成最好的乔木,让小草长成最好的小草。 我们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孩子的个性特点,是实施教育的依据和出发点。不同的人个性差异很大,同一个人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差异也很大。只有针对不同孩子、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