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回归中的商业反思:孙子兵法说什么》
3 作 战 原文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 国家安危之主也。 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篇。 小逻辑 首先,作战篇开门见山对战争作了定性。孙圣人认为打仗打的就是钱,而且是相当费钱的事儿。为了有说服力,孙圣人还写了个不错的广告脚本,"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壮观吧,整个一浩浩荡荡的运输大队,这么大的场面,就算到了现在,没有些银子也是搞不定的。所以,战争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谈完钱,孙圣人作了更恐怖的引申,大谈战争对国家经济的不良影响。一句话,如果长期作战,久不能克,都像某个超级国家那样长期维持国际秩序,谁都吃不消。影响很不好,后果很严重。不过,圣人从不卖关子,在散布完战争的危害后,他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而且个个都击中要害,直面钱的问题。我总结了一下,就是"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兵贵胜,不贵久"。 说到最后,孙圣人也明白办法是要人做的。所以,在篇末特别强调了人在战争中的角色定位。对人、钱、战争进行了高度统一性总结,即"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本篇逻辑分四步走:第一步,战争花费大,战争就是钱;第二步,长期战争危害大,后果很严重;第三步,减灾的三种解决方案;第四步,方案再好还要人,就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那就是为将者的责任。我们还是最关心本篇的核心问题,从钱开始说。 打的就是钱

讲作战篇,一定要从"作战"两个字开始讲。单从字面看,现代人会以为这篇讲的是怎么开战、怎么列阵。不过,古时候的作战不是打仗,"作"是"备"的意思,所以,作战篇讲的也不是怎么打仗,而是打仗之前要准备什么。对此,你可能罗列出很多,如粮草、士兵、武器……但孙圣人可能就一个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