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人类经济生活中最悲怆的画卷:大萧条》
这些无疑让养家糊口的人情绪更加低落,如此的恶性循环使他更难找到工作。1933年,对失业工程师所作的调查显示,3/4的人的自信心远远低于有工作的普通人。当失业的人重新工作时,往往行动迟缓,协调失衡,缺乏毅力。这一年,当40个长期失业的速记员被安排在政府机关工作时,在常规工作强度下,他们很快显现出了神经性疲劳症状,甚至有几人发展成歇斯底里,超过2/3的人需要两到三周的重新调整,才能不间断地记录。

同样的不安全感也笼罩着那些暂时保住饭碗的人,以及在闲晃和轮班工作中徘徊的人。他们不敢放弃稳定的工资微薄的工作、冒风险去找薪水更高的工作。这种压迫感消磨了人们的进取之心和工作的热情,也降低了人们对公司的忠诚度。很多人都认同"工作太卖力不值得,老板只是利用你。"曾经让几代人羡慕不已的成功传说,连同勤奋和节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20世纪30年代中期,托马·斯杰斐逊大学的一名学生说:"我们意识到,诚实、正直和勤奋,再也不能让你攀上顶峰。" 并不是年轻人才有这样的担忧。那些眼睁睁看着银行接二连三地破产,辛苦积攒的钱被大萧条吞噬一空的老人们,也悲伤感叹:"存钱已经毫无意义"。在约有400个男人的失业大军中,超半数人认同这样的观点:成功更多地取决于"运气"或"门路",而非能力。尽管在有工作的男人中,四分之三的人认可"粗犷的个人主义"这种传统,但是在商业领域,接受它的人却占不到一半。这次灾难让很多人怀疑节俭的古训。一些人认为,银行家和白手起家的实业家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对发生的一切负责。还有些人以"你不能带走它"这句谚语对时局进行了哲学上的反思。这句谚语缘于一首流行歌曲,并在后来广受欢迎的乔治·S.考夫曼和莫斯·哈特①的喜剧中大放光彩。为什么要烦恼呢?那些有钱买书的人使埃德蒙·雅各布森的《你必须放松》(You Must Relax)一跃成为1934年最畅销的书。不久后,马乔里·希利斯的《享受独居生活》(Live Alone and Like It,1936)和《预算赞歌》(Orchids on Your Budget,1937)相继成为畅销书,在轻快的文风中,融合了她父亲(著名的国会鼓吹者)那个时代所倡导的那些单纯质朴的信条。 这场灾难像滚滚而来的洪水一样深不可测,它冲掉了古老的训戒,将质疑深深地带进了美国人的生活。书籍、杂志、民间谈话等处处挑战着思想的条条框框、传统的陈词滥调,以及父辈箴言。也许,归根结底,美式生活的承诺仅仅是一种宣传、专制或是资本主义的坊间传说。与年轻人动辄怀疑一切、反对传统相比,中、老年人更倾向于顽强地恪守古训,反对法律和体制上的某些改变,尤其是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改变,他们捍卫着关于苦干、节俭和个人奋斗这样的真理。但即使这样的群体,也遭受着贫穷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