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人类经济生活中最悲怆的画卷:大萧条》
在至关重要的1933年,银行危机刚有好转,救济问题已经迫在眉睫。1,500万以上的失业者,各州、市、县急需救助名单上的庞大数字,都强烈呼唤政府的关注。在3月21日的国会咨文中,总统提出三种救助立法:一是授权各州为贫困者直接提供食物和衣服;二是政府招聘工人进入事业单位,在不妨碍私企的情况下扩大就业;三是制订长远的公共工程计划。后两项措施其实就是"公共资源保护组织"和"公共工程管理局"的雏形,而第一项后来则衍生为联邦紧急救济署(FERA)。这一机构是在哈里·L.霍普金斯(罗斯福当州长期间担任纽约州的救济委员会主席)的建议下,于1933年5月12日由国会设立的,以5亿美元的资金起步,目的是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州、市的福利渠道,直接救济贫困者,最终花掉了近30亿美元。 联邦政府希望地方机构可以分担一些救济压力,但没有规定配套金额。从最终的账目看,救济款的比例是,华盛顿70%,各州13%,市县16%。马萨诸塞那种相对较富的州,贡献远大于南卡罗来纳那样的穷州。在南方,反对者抗议用现金去救济黑人和穷鬼。很多州把联邦紧急救济署看作是"肥肉",希望尽可能少予多取。联邦政府和各州的行政官不得不经常威胁那些吝啬的市县,如果地方政府不解囊相助的话,就切断救济款。 霍普金斯的想法渐渐远离了最快速、最廉价、最普遍的直接救济,走向"创造就业岗位",最后还制订了按最低工资标准就业的系统就业计划,充分利用了闲置的人力资源。一个人一旦可以掌控近在眼前的危机,他便会四处寻找重振士气和信心的工作机会,这不仅会带给他自尊,也会让他的技能更加纯熟。但并非所有人都这么想,一方面,工人担心救济工作的低工资会影响私企的工资;另一方面,很多保守分子认为公共工程计划会从货币市场挖走资金,可能会破坏现有价格体系,让国家陷入庞大债务中,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的复苏。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第32节:第四章 罗斯福新政(6)](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71250392396.jpeg)
1933~1934年冬天,国家紧急救济署的救济名单达到了大萧条期间的巅峰。1934年2月,救济名单已达将近800万个家庭,相当于2,800万人。1933年夏,联邦紧急救济署酝酿着工作救济的方案,这种工作可能琐碎也可能微不足道。8月1日该决议通过,无技能的工人最低时薪是30美分。南方州和少数几个孤立的行业之外,这个时薪并没有严重影响国家复兴署力图稳定的私企工资,也没有对美国就业局迫切的人力需求造成冲击。在国家紧急救济署的后期,工作救济走得越来越远。到了1935年,在其存在的最后的几个月里,将近一半的受益人已经有了工作,同年1月的高峰期,就业总人数达到了2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