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30个天才的长成: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大学本科毕业后她来到微软,在这里一气工作了9年,这中间有很多机会去继续读书,像卡耐基梅隆这样的名牌大学已经录取了她,但是她选择继续留在微软。"我觉得这个环境很好,我学到的东西比任何时候都多,为什么还要去读书呢?"几年过去,她已成为微软公司的开发总监,有些很要好的同学拿了博士学位回来,她也不羡慕。"我想的就是我喜欢什么,我想要什么,而不是别人有了什么自己也要有什么。"她这样说。 除了同为女性,朱丽叶与潘正磊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的背景了,她是美国人,对中国的学校一无所知,但是她对教育的看法,却和潘正磊不谋而合。她在几年前是爱尔兰一所中学的教师,现在是微软公司自然语言小组的经理。她的儿子沃伦秉性聪慧,才14岁,就已完成高中学业,可以上大学了。2003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们和这母子二人在一起谈论"天才少年"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很自豪地叙述孩子的成功,却不料这对母子竟有另一番看法。 "我不想让他现在就上大学。"朱丽叶说,"我想让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时光。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 "学校也是这样的想法吗?" "也是。学校只想让他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我从来没有被强迫去学习,"沃伦说,"我只是学有兴趣的东西。碰到不感兴趣的东西,我就非常不爽。" "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 "根本进不去,一碰到脑袋就弹回去了。"沃伦一边说,一边用手在自己的头上比画一个弹出去的动作。

"如果是他感兴趣的东西,就学得很快。"朱丽叶补充。 我们在朱丽叶面前写下四个单词:成绩、兴趣、快乐童年、道德。然后问她,"作为老师,你觉得什么对学生最重要?" "兴趣!兴趣!"她用手指点着,毫不犹豫地说,"兴趣永远是第一。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有了兴趣,伟大的成绩便随之而来。" "那么,作为母亲,你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 "兴趣,还是兴趣。"她犹豫了一下,说道:"我希望他有一个很快乐的童年。不过,兴趣还是第一位。有兴趣才有快乐。" 这时候沃伦插进来:"如果学生对他的功课没有兴趣,学校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天才的。" 热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学习。这一点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来说,没有什么差别。可惜在中国,大多数父母和老师并不这样想,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都很少有人谈到它。我们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激情虽然重要,但却是所有教育的场所最缺乏的。大多数人说到学习的时候,总是会从潜意识里冒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概念,几亿个孩子在小学的课本里读到"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老师和父母都在向孩子灌输这种境界,都在借助压力把数不胜数的知识塞进孩子的大脑。大多数学生也是把压力当作动力,他们最经常的感受就是在压力之下生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担心成绩不好,担心在学校里被老师排在后面,担心在家里遭受父母的白眼。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在拿到通知书之前的几个月里,他们心中的压力达到了顶点,焦躁、紧张、恐惧、神经失常,甚至自杀,通常都是发生在这个时期。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所谓"十年寒窗苦"的说法,表明中国的孩子多少年来都不能从学习中感受到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