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人际关系圣经:看透人性的弱点》
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也都在玩相同的把戏--把看法不同的对手放在"永远的债务人"的地位。加尔文主义者将财富与成功视为上帝的恩宠,他们崇拜有钱人、歧视穷人,认为穷人应该永远都处于债务人的地位。相对的,马克思主义则严厉谴责这种想法,并且灌输给它的信仰者一种"无限制的权力"的感觉:不管资本家做什么、赚多少钱、散播多少财富,他永远都是债务人。因为他们觉得资本家剥夺了他们的权利。而女权主义者则认为男人剥夺了女人的人权,所以女人有权利提出任何要求。 "提出要求"、"成为债权人"以及"把对方推向债务人的地位"这三种权利,可说是成功者的奖品。因为在"永远的债务人"与"永远的债权人"的对决中,一定是后者占上风,他们总是能将对手钉在无力反击的位置上。如此一来,债务及债权的观念也可以用权势的逻辑来解释:和经济逻辑一样,债务人永远都受到债权人的掌控。 以上的观察都是从经济、思想、权力、优势、支配、威胁及征服的观点来看的,可是从道德的观点来看,谁比较崇高?是一直觉得自己亏欠他人的人(永远的债务人),还是一直觉得别人亏欠自己的人(永远的债权人)?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将自己置于债务人的地位,把自己的所有都贡献给别人,却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的人,在道德层面上比较崇高。

在我们看来,永远的债权人对自己的权力感到自负,确信别人要一直替他做事,而且永远都做不够,这种人显得卑鄙、自私。以道德的观点来看,觉得自己自私的人事实上并不自私,相反,将每个人视为自私鬼、不断抱怨他人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私鬼。 道德将权力、经济和统治的规则完全颠倒过来,因为真正替人着想的心、慷慨和爱是无法衡量的,所以才能一直不断地付出。就像恋爱中的人永远都觉得自己为对方付出的不够多一样,这种人不会要求,只会给予--他们就是真正的"永远的债务人"。也就是说,慷慨的人永远都觉得自己应该还可以做得更多。 然而,这在道德上产生了一种矛盾的结果。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没有折中的地位,你只能是其中之一。如果慷慨的人觉得自己付出太多,开始期望得到回报,他就不再是一个慷慨的人,反而成为与债务人同等级的人了;恋爱中的人一旦开始质疑"对方给了我什么"、"我爱上对方是否获得任何利益"时,他就不再是一个恋爱中的人,反而成了一个可憎的债务人。在道德的世界中,没有自私与慷慨或是无私与贪心的混合--自私和慷慨混合起来还是自私,无私和贪心混合起来还是贪心。 如果从思想、金钱和权利的观点来看,永远的债权人无疑是赢家;但是从道德的观点出发,只有永远的债务人才是拥有美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