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美国畅销影评写作指导:如何写影评》
第一部分:关于电影的写作 分析性的思维能力和阅读一种"娱乐"本身,可以使这种"娱乐"更丰富、更吸引人,也许可以这样说,会使这种"娱乐"更行之有效。对一部电影进行分析性的评价也具有同样的功效。 第1节 为什么要评写电影
![微电影影评怎么写 第3节: 为什么要评写电影(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603618502.jpeg)
多年前,法国作家克里斯蒂安·麦茨(Christian Metz)谈到自己的电影写作经验时,提出了一个至今仍困扰着电影系学生的问题:我们都懂电影,但是我们该怎样阐释电影呢? 一种理解电影的便捷方式是,注意电影在何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都有许多自己珍视且产生过共鸣的影片--和影片里的人一起笑、一起激动、一起被那些令人恐怖的图景缠绕。这些影片的情节和里面的明星习惯性地变成我们日常生活和谈话的一部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的《百万美元宝贝》(Million Dollar Baby,2004)刻画了一个身体瘫痪的女拳击手渴望死亡的形象,引发了人们关于安乐死和政治电影的持续讨论。同一年,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拍摄了一个基督受难的故事。这部名为《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2004)的影片使基督教和反犹太主义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争论的焦点。《星球大战》(Star Wars,1977)家喻户晓,因为该片和一项具有争议性的军事计划有关联。在《刺杀肯尼迪》(JFK,1991)(图1-1)一片上映前后的数月里,报纸和电视开始再次热议"肯尼迪遇刺"这一悬而未决的事件。从某种程度上说,欧文·帕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在1934年的讲话更像是在描述今天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