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美国畅销影评写作指导:如何写影评》
第7节 电影评论 电影评论(movie review)是我们大部分人都熟悉的一种电影分析形式,因为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在报纸上看到它。一般来说,影评的受众是尽可能多的读者,且这些读者并不具备专业的电影知识。相应的,它的功能是给大家介绍还没有看过的电影,推荐或者不推荐大家去看。因为它假定读者并没有看过将要介绍的电影,所以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概述情节和与电影有关的背景知识,这些可能对读者理解电影有帮助(导演的其他作品和其他相同流派的电影,等等)。以下是《纽约时报》的影评人文森特·坎比(Vincent Canby)向读者介绍特伦斯·马利克的《穷山恶水》的影评: 特伦斯·马利克这部冷酷、时而才华横溢,但大部分时间面目狰狞的美国片《穷山恶水》,是他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在片中,基特和霍莉横穿美国中西部兜风,最终结束了十多个人的性命。在拍摄《穷山恶水》的时候,马利克还是罗德学院(Rhodes Scholar)哲学系的学生,当时他29岁,和电影的唯一联系是曾做过《两条牛仔龙》(Pocket Money)的编剧。《穷山恶水》的灵感来自一个血腥的真人真事。19岁的查尔斯·斯塔克韦瑟(Charles Starkweather)在1958年1月,与他14岁的女友卡罗尔·富盖特(Carol Fugate)疯狂地杀死了10个人。斯塔克韦瑟被捕后被处以死刑,而他的女朋友富盖特则被判终身监禁。
![第10节:电影评论(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60013235383.jpeg)
毫无疑问,《穷山恶水》将会被用来与其他三部美国片作比较--阿瑟·佩恩(Arthur Penn)导演的《邦妮和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弗里茨·朗(Fritz Lang) 的《狂怒》(Fury)、《霹雳行动队》(You Only Live Once)--但是,它对暴力和死亡作了不同的诠释。马利克既没有引用弗洛伊德来解释主人公,也没有将整件事情归咎于大恐慌的时代背景。社会(如果要解释的话)是温和的…… 《穷山恶水》由霍莉做旁白,她的声音单调,略带中西部鼻音,讲话的句式很像《致命浪漫》 (True Romance)里的方式。她在影片开头这样说:"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小镇街巷的事情最终会在蒙大拿州的穷山恶水上结束。"在结束了6个人的生命后,她决定再也"不和那些该死的人混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