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美国畅销影评写作指导:如何写影评》
第26节 主题 回顾笔记的时候,你的首要任务是确定电影的主题,问一下这个电影是关于什么的,是《星球大战》(Star Wars, 1977)中正义对邪恶的胜利,还是《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1993)中,在惊人的残忍面前差强人意的英雄主义?在很多情况下,这些主题会变成一篇分析文章的基础,因为它们直指电影的主要思想。严格地说,主题并不是电影的"道德"或者 "启示",而是电影中用来帮助人们理解电影情节的大大小小的概念。例如: ·谁是主角? ·角色本身及其与他人的关系意味着什么?个人或社会的重要性?还是人的坚毅或慈悲? ·角色的行为如何呈现言之有物的故事?或是一个有无数种意义的故事? ·故事强调改变或者坚持的好处了吗? ·什么样的生活或行为是电影希望你肯定或批评的?为什么? ·如果传递的信息或故事不是连贯的,为什么? ·电影激发了你怎样的感觉?高兴?沮丧?困惑?为什么? 在粗略地概述一些主要或次要的主题后,作者需要就电影的具体情节和目标来提炼它们。作者的用词越精确,文章的理解和论证就越详尽。因此"疏离感"可以更好地刻画如卓别林(Charlie Chaplin)的《城市之光》(City Lights,1931),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的《浮生若梦》(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1938),贝纳尔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的《随波逐流的人》(The Conformist,1970)和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的《杀死比尔Ⅰ》(Kill Bill Vol.Ⅰ,2003)等的广义主题。 这可能是个好的起点,但是,一篇犀利的分析文章必须能够准确区分每部影片之主题的历史、风格和结构的呈现。这样的"疏离感"是不可避免的,还是被期许的?它是引出了新的知识还是本可避免的灾难?它在电影中是被当做悲剧问题还是喜剧问题来处理的?在评写《随波逐流的人》时,一个学生也许会通过观察"疏离感"如何将主角的性欲和意大利法西斯时期联系起来而提炼出"疏离感"的主题。不同于导演早期的两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四部),这部影片并没有化解掉这种"疏离感"。作者也可以通过描述主角因摄影机的取景(图3-2)和整体画面中许多景框(门框,窗框等)的存在而显得困窘和孤立,来进一步支撑他的观点。注意,尽管在《随波逐流的人》中对"疏离感"的提炼并不足以形成一种简化和不适用的道德观,你仍然不能说,"在《随波逐流的人》里,‘疏离感‘是注定人物悲惨命运的罪恶之源。" 确定主题可以为你的分析提供重要的基础,然而评写电影仍需要运用大量的术语,来组织和阐明主题。本章的剩余部分将讨论这些术语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们包括电影的四个层面: (1) 电影与其他艺术传统的联系,比如文学和绘画。 (2) 电影画面的戏剧层面,或者它的场面调度。 (3) 经由摄影机位置和剪辑所构成的电影。 (4) 电影中声音的使用。
![第32节:主题](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55881447839.jpeg)
根据你的主题,以上任何层面及其词汇都可能成为文章的重心。 第27节 电影和其他艺术形式 电影虽然是最年轻的艺术形式之一,却已吸收了许多传统艺术的结构和形式。不足为奇的是,评写电影也需要使用其他文学和视觉艺术的评论词汇。我们在电影和小说中都会谈到"情节"、"角色"、"视点",这类术语是在电影、绘画和文学中都会用到的评论词汇。引用其他艺术形式的术语可以使评论家将电影和其他领域联系起来,但需考虑这些术语和结构被用到电影上时的变化。这里,我们讨论三个电影研究与其他文学及视觉艺术相关的术语:叙事、角色和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