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员工跳槽?
我想不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想把这个问题转换个角度来回答。
很想说一个观点:很多成功者就是因为懂得转换才取得成功的;转换能力是企业家、成功人士一项很重要的素质。
有一类企业家、老总,他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比如,李开复,他从微软到谷歌,现在又到了他所说的“让他特别兴奋的新地方”。唐竣,他跟了比尔·盖茨,跟了陈天桥,现在又跟陈发树。他们转换了几个职场。转得怎么样,大家都看得出来。这类人大都是职业经理人。
另外一类企业家、老总,他们“固守在一个阵地战斗到底”,也取得成功。从表面上看,他们是不太转换的人。但深上看,同样也是懂转换。
海尔的三次升级,张瑞敏想得就是转换;华为这几年从国内市场大规模地挺进国外市场,可见任正非转换的决心是很大的。这两个大企业近些年转换的力度都很大。
联想、汇源、伊利、百度,马云、徐玉柱、刘永好等等。这些名企业、名企业家,哪家哪个人不在转换?有的是主动转换,有的是被大势所逼,不转换也得转换。
有的是经营战略转换,有的是经营方向转换。还有:结构转换,项目转换,流程转换等等。
老板们随着眼界的开阔,灵活性越来越大。
这个世界,给人们利用转换获得财富、获得成功的空间很大。
比如说吧,现在的媒体,搞报、刊的,可以把广播、电视栏目用过的好内容,转换成平面的;广播电视,可以把平面媒体的精品转换成aihuau.com视听的;广播与电视也可以互相转换;声、屏、报刊与网络互相的转换可以更多。有本事的人都能转出新意,转出新名堂。这样的转换省了很多劲。
那些影视很叫响的剧本,大多是从小说、从舞台剧转换的。现在正兴动漫。好动漫的内容,可以是别的经典作品的转换。
我们可以看看世界中转换的现象。比如气候,哪年不转换?一年四季,到时,人们就必须做换季的准备。
一个店铺经营不好,有的把大门转换个朝向,结果好了起来;有的组织实体没有生机,但转换了体制、机制,很快就被激活了。
有位小学生,考试虽然有了进步,但还是全班倒数第一,认为他就是块落后的料了,但是,他妈妈把老师看孩子的角度转换了一下:孩子的成绩虽然还是全班最差,但是他正在进步,他看到了孩子的可贵之处,看到孩子的未来,她坚持鼓励他。结果,若干年后,孩子考上了北大。
看问题,转换了角度,看到的不一样。
人的思维方式,有的确实需要转换,有的需要打破看问题的定势。有的地方、有的团队,管理者确实非常地勤奋,很拼搏,但绩效总是很平,这不妨也打破一下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势。人不换也该换脑筋。
啰嗦这一些,是想说:管理者看转换,不仅要看到转换职场、转换岗位,还要看到这么多方面、多类型的转换,尤其是转换脑筋、转换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