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受益终生的快乐圣经:不抱怨的智慧》
打开自己的耳朵 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也急于表达自己,却疏于倾听。一般人聆听的目的是为了做出最妥帖的反应,并不是想了解对方。因为我们总以为周围人都跟自己一样,以己之心即可度人之腹。"噢,我完全了解你的感受,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是这样的……"这类事情经常出现在日常交谈中,我们总以本身的经验来解释别人的行为,用自身的体验代替他人的感受。当别人不能认同时,便责怪他人"不可理喻"、"令人费解"。 有位先生曾抱怨他的一位好友:"真搞不懂他是怎么想的,别人的话他从来听不进去。" 我问:"你是说,因为你试着去说服他,他并不听从你的,所以他令你费解?" 他默然,若有所悟。 我进一步问:"难道要了解一个人,不是你听他说,而是他听你说?" 他愣了一下,恍然大悟。 设身处地地倾听,出发点是了解而非为了反应,也就是透过言谈明了一个人的观念、感受与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和同情有些差别,同情掺杂了价值判断与认同。人际交往的确需要多一分同情,但却易养成对方的依赖性。设身处地也不等于赞同,而是指深入另一个个体的感情与理智世界。设身处地地倾听不只是去解读对方的语句,要知道,一个人说话时的语调与声音、表情与手势也包含着许多重要信息。了解式的倾听,不仅要用眼去观察,还要用心去体会。 一天半夜里,朱女士突然接到了一位很久都不曾联系过的好友的电话。
![第11节:打开自己的耳朵(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41233326521.jpeg)
"怎么办?"电话中,好友的声音紧张而焦虑。身为独生女的她从小与表妹一起长大,两人关系亲密无间,突然听说表妹因急病住院,病因不明,伤心至极。朱女士知道好友一定很受打击,然而那时她却手足无措地不知如何安慰她,只是听好友在电话中诉说…… 两天后,朋友来电话了:表妹的病情已完全得到控制。最后她对朱女士说:"谢谢你在我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听我发泄,听我哭……"朱女士茫然地笑了,那时她只是一时嘴拙不知如何回答而已,无意中,朱女士竟扮演了一个倾听者的角色。 如果你能够保持着慈悲之心去倾听他人,而且你的表现是值得认可的,那么,只要很短的时间,你就有可能使对方的心灵得到安慰,从而使他摆脱痛苦。在这整个过程里,你扮演的角色看起来是无私的,是一个慈悲的倾听者,但实际上,你也得到了好处,你学到了不少东西,你会明白,转化痛苦对一个人而言是重要的。帮助一个你所爱的人--不管他是你的亲人还是朋友--走出痛苦,同样会使你的心灵得到慰藉。当你需要别人倾听你的痛苦的时候,才会有人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帮助你治愈自己的内心。在不知不觉中,你所爱的人转化了他的愤怒,你也得到了转化自己愤怒的机会,这种转化难道不是好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