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陌生人变贵人:偏要和陌生人说话》
陌生人是危险的代名词 某权威机构最近的统计显示,80%的中国大城市居民正用行动证明:他们觉得和陌生人说话、交际存在很大的风险。 这些来大都市的被访谈者,并不是拒绝城市空气和自来水的“反城市主义”分子,或者为乡土中国唱挽歌的文化老者;被访谈者,就是我们,以及与我们在弄堂、胡同、高档办公楼里擦肩而过的人。 陌生人,就是危险的代名词?事实果真如此吗? 陌生人就意味着危险 似乎没有理由去恐惧陌生人,不仅仅因为我们也是别人眼中的陌生者,但是很多的人却对陌生人心存芥蒂,讳莫如深。 法国社会学家弗里德曼这样描述现代社会的陌生性: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发生火灾了,陌生人扑灭燃烧的建筑物,那是消防员;是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是陌生人在电视、报纸和互联网上告诉我们地球另一面的新闻,重病住院是陌生人切开我们的身体…… 有位学者用“差序格局”一词来描述中国人之间的关系模式:任何事物,都可以依着与自己的亲疏熟生而产生判断与感情上的差异。基本上,对于同一件事,人们越是接近与熟识,所发生切身感受的反应就越强烈,乃至接近自我的反应,而越是陌生与疏远的人群,人们则越可能采用冷漠甚至谐谑的旁观态度。 生活中,“不要与陌生人说话”或者“不要和陌生人交心”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共识。 在云贵高原的很多地方,当四五岁的小孩子哭闹时,父母会用“老背背来了”来吓唬他们,让他们停止哭泣,这里所谓的“老背背”指的便是陌生人。而对于五六岁到七八岁的孩子,父母为了不让他们跑出去到处玩耍,于是就随便指着远处的一个陌生人,对他们说:“别去!挖心肝的来了。”似乎,陌生人无意中就成了危险的代言。 当你行走在清晨的上海街头,如果你微笑着向一个不认识的人喊“早上好”,他一定是一脸惊诧。而如果你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向一位二十多岁的女郎这样表现,你就很有可能被回敬一句“神经病”。 陌生就意味着不了解,意味着不确定性与危险因素的存在。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的文化中保留有对陌生人的戒惧规则,而且也有一系列针对陌生人的处事方式。
![第10节:陌生人是危险的代名词(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30817834520.jpeg)
和陌生人交往的危险性到底有多高 以上种种对陌生人的言论和态度,似乎有些道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真的拒绝和陌生人说话,你的生活将会陷入尴尬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