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从经典中汲取成功要领:孝经智慧》
10. 《论语?先进篇》:“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孔子说,真孝敬啊,闵子骞!他的爹娘兄弟赞扬他的话,别人没有什么可挑剔了。闵子骞是个孝子,他的故事可以参见《二十四孝》解读中的内容。 11. 《论语?子路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贡问孔子:“怎样才可以称为士了?”孔子说:“自己行为自己能知耻,出使到四方,不辱君王使命,这可以称为士了。”子贡说:“敢问下一层次的情况。”孔子说:“宗族都称赞他尽孝了,乡里都称赞他尽弟(悌)了。”子贡说:“敢问再下一层的情况。”孔子说:“言必讲信,行必果断,这是不分是非黑白的浅陋的小人啊!但是也可以算作次一层的情况。”子贡说:“今天的从政者怎样?”孔子说:“噫!浅薄之人,哪里足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士呢?’” 这里可以看到做一个真正的“士”不容易,孔子分为三层次:第一层次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从完成大的使命来着眼的;第二层次是“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从个人的修养上着眼的;第三层次是“然小人”,虽然浅陋固执,但还是勉强算得上是士。 12.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这一段其实也是孔子论孝,但由曾子转述。孟庄子,是鲁国的大夫,孟献子仲孙蔑的儿子,名速。他的父亲死在鲁襄公十九年,他本人死于二十三年,在这些年间,他完全继承了其父亲生前奉行的一套,而不加改变。孔子称赞了这一孝子的行为。 曾子说:我听到孔夫子说起,孟庄子的孝,其他地方可以做到,但是他既不改换他父亲时期的大臣,也不改变他父亲的政治方针,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一章,可以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会观,可以体悟其中的道理。
![第40节:孝经智慧(1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24011843466.jpeg)
13. 《论语?子路》记载,叶公对孔子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这是孔子孝道的又一种理念。“证”,不是证明的意思,而是检举揭发、告发的意思。为什么要父子互隐呢?因为孔子主张的伦理哲学的基础就在子对父孝、父对子慈。 我看到一个材料,说到韩国的刑事法中,有着这样的伦理传统的条款的规定。如其刑事法的第9章第151条,是关于窝藏犯人与亲戚间的特例,其中规定说:对于窝藏或帮助犯了罚款和罚款以上罪的犯人逃避的人,将处以三年以下的劳役或1万5千元以下的罚款。但是如果窝藏的是你的亲族、户主或同居的家族,则可免去上述的处罚。 还有一条是关于毁灭罪证与亲族间的特例,说:如果窝藏的是你的亲族、户主或同居的家族,则可免去上述的处罚。 但是,在关于杀害亲族、户主或同居的家族的犯人的判罪,要重于杀害非亲族关系的犯人。据说韩国人现在思想上西洋化,但在感情上则仍然是儒教的传统(楼宇烈《儒学在现代韩国》)。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请大家去叙谈、讨论吧。 二、有子论孝 《论语?学而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是孔子弟子,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或说小33岁。有子说:其人孝弟(通“悌”字,下同),却喜欢冒犯上级的人,极少;不喜欢冒犯上级的,却喜欢作乱的,是没有的。君子专门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道也就会产生了。孝弟(悌),那就是仁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