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节:金融市场的发展将最终打倒“孔家店”(3)
系列专题:《政府有钱为何不如民间富有:金融的逻辑》
在农业社会,外部化的法治没有建立,与陌生人交易的成本还太高,商业特别是金融保险、借贷、证券业都不发达,还没有市场提供的互保互助交易。所以,在走出部落公有制之后,还必须找到一种新的保证经济交易、精神交易能顺利进行的安排。这时,家族、宗族就成为主要的经济互助体和社会共同体,亲情与血缘成为保证互保、互助交易能顺利进行的自然基础,家族像是一个非正式的内部金融市场。以家庭为基础性存在单元当然没把个人充分解放出来,不等于个人完全自由了,但“家”可能是那种时代里让个人达到规避未来物质风险、精神风险的最可靠安排。
在任何社会里,家庭有两个主要功能,一个是经济互助,一个是社会功能即精神互助。其经济功能包括两方面,第一,在家庭内部存在各种隐性金融契约关系,父母在后代身上有投资,所以后代有隐性“回报”责任;兄弟姐妹之间则你欠我的、我欠他的等等;这个家欠同族上另一家的,等等,相互间存在许多说不清、也说不完的隐性债务、保险责任。第二,因血缘关系,“家”能大大减少各成员间利益交换的执行风险,减少交易成本。 为了支持“家”的经济互助和精神互助功能,社会就必须有相配的家庭、家族文化,帮助实现这些错综复杂的隐性金融契约。这就是儒家以及其它源自农业社会的传统文化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2500年前儒家文化产生的背景。 儒家文化的今与昔 也就是说,在没有市场提供的各类保险、借贷、股票、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等金融品种的前提下,成家生儿育女,而且最好是生儿子,就成了规避未来物质风险和精神风险的具体手段,即所谓“养子防老”。生儿女既是父母对未来的投资,又是为未来买的保险,儿女是人格化了的金融品种。父母也许爱子女,也许不爱,这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儿女长大后要“孝”,这是保证父母投资有所回报的关键。“养子防老”是保险和投资的概念,而“孝”则是儿女履行隐形“契约”的概念。以“孝”和“义务”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孔孟为了降低这些隐形利益交易的不确定性、增加交易安全而设计的。正如谢幼伟先生在《孝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所说,“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谓‘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作用之大,地位之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 于是,由“三纲”、“五伦”建立并延伸出来的家秩序、社会秩序就很关键了,臣必须服从于君,子必须服从于父,妇必须服从于夫,弟必须服从于兄。这些服从关系是无条件的,也不管有理还是无理。按照梁漱溟先生的说法 ,“就是把社会中的人各就其关系,排定其彼此名分地位,而指明相互间应有之情与义,要他们时时顾名思义。… 伦理关系即表示一种义务关系,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互为他人而存在者”。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天然的长幼以及男女将每个人编入一个等级组织中,然后,根据出生位置给他课以一辈子不变的责任与义务;不管是成年之前,还是之后,甚至儿女、弟弟都六七十岁了,每个人在这个层次秩序中的地位不变,永远是在长者说话时幼者只有听话的分,只能低一等或几等,永远没有自我。从儿女出生开始,通过《三字经》等经典将他们嵌入“孔家店”,扣上“三纲”包袱,让他们任何时候都会因不服长者的意愿而内疚得无地自容。这个“孔家店”只有一个目的:保证父母、兄长以及其他长者的投资有回报。
更多阅读
第25节:金融自由化的喜与忧(14)
系列专题:《后金融危机时代必读书:下一轮全球金融》 与第22条军规 相类似,金融国际化会给一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是如果该国的金融机构未达到一定水平,自由化可能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害处。所以,一般建议是一国在进行金融自由化之前需
第23节:金融自由化的喜与忧(12)
系列专题:《后金融危机时代必读书:下一轮全球金融》 金融全球化的益处 承诺金字塔在金融全球化时将如何运作?金融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是有益还是有害的呢?答案看起来非常明显:两者都有。我们先看看益处之后再对害处进行分析。全球化创
第21节:金融自由化的喜与忧(10)
系列专题:《后金融危机时代必读书:下一轮全球金融》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最终借款人,没有政府的存款保险,没有政府对于金融中介的监管,也没有政府的拯救措施,金融世界的风险会比现在大很多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那么显而易见。尽管上面所
第18节:金融自由化的喜与忧(7)
系列专题:《后金融危机时代必读书:下一轮全球金融》 政府的角色 政府的基本角色是提供能够创造和维持金融承诺的机构。政府也负责设立和保护财产权。尽管私人机构也能够在这方面做出努力——比如创设非正式的仲裁体系或者利用
第17节:金融自由化的喜与忧(6)
系列专题:《后金融危机时代必读书:下一轮全球金融》 就像曾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联邦储备体系官员米什金(Frederic Mishkin)在其关于全球金融的书中指出的,金融中介——即主要是银行——在处理上面列出的困难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