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培养企业的创造型人才:让思维再创新》
在朋友家玩得差不多了,走时,德国的主人会对您说:“先生,您要的是一个满杯,现在您只喝了半杯,请您把这半杯水喝了再走好吗?在我们德国,水资料虽然很丰富,但是,我们还是要珍惜的。 ”德国人的行事风格看起来怪怪的,但是,他们把一个“精”字渗透到了工作、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特色,它就是一种创新。
![第26节:二、创新之意(1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14489433847.jpeg)
美国人在一个“大”字上下功夫,形成了特色。 大,在企业就是做规模,规模上去了,“量本利原则”就落到了实处。 当企业的产值产量到了一定的规模,成本就较低,利润就较高。 所以,企业总想要把量做上去。 在“长三角”、“珠三角”的一些地方,不要小看有的企业只是做钮扣、螺丝钉,做的只是一些小不点,但一旦量上去,也会赚大钱。 在美国,“麦道”与“波音”整合做大,微软做大,虽然美国也有《反垄断法》,但坚持做大,就是它的特色,而且大企业更有实力建立自己的自主创新基地,更能够进行技术创新。 世界500强的一半在美国。 以此可理解为什么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在美国。 印度人在一个“新”字上下功夫,形成了特色。 印度的科技力量雄厚,科技人才济济。 印度非常重视技术创新。 如设计软件,它走在了世界前列,近几年,印度很有新意的计算机不断出现。 我国内地一些省市还邀请印度的软件人才来进行技术指导。 日本人在一个“省”字上下功夫,形成了特色。 日本的资源非常缺乏,资源的95%以上要靠进口。 所以,他们设计制造的产品在原材料、能源的使用上,把节约放在了第一位。 在世界汽车市场,欧美的汽车居于垄断地位,后来,日本成功地挤了进去,成为三大汽车王国之一,主要的方法就是创新性地用了这个“省”字,制造出成本最低,耗油最少的汽车。 具有“省”的特色使日本的汽车在世界市场走俏。 意大利人在一个“绝”上下功夫,形成了特色。 意大利人做事、做产品的风格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绝。 他们从设计开始,就要求绝对领先于世界水平,制造也要做绝。 他们的制造业、金银珠宝加工业,都体现了这个“绝”字。 笔者在2002年曾经在国内购买了意大利生产的天然气灶和抽油烟机,使用6年多了,从来没有修理过,没有出现过一次故障,而且,他们生产的抽油烟机,抽油的界面从来不用清洗,根本就不粘油污。 企业生产产品,不要抱怨市场不好,产品卖不出去,只要你把产品做精了,做绝了,怎么会没有人买呢?笔者常常想,在学校里,老师与学生相互埋怨,老师埋怨学生逃课太厉害,素质差;学生埋怨老师讲课不行,“你讲好了我不会逃课”;二者都是或然,但老师真正把课讲精了,讲绝了,逃课的学生会少得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