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权威教育专家助你立志:立志要趁早》
会议第一天的介绍,主席就准备活动的难度作了评估报告,特别指出了"监管"这方面的准备难度。第二天就是Presentation了,我们回到住处后,回忆主席的话,认为这是一个暗示,也就是他在评估过我们的报告之后认为大多数代表都在这一方面做得不足。如果我们改进这一方面,当然就会脱颖而出!于是我们顾不得第二天还要早起开会,连夜对这一部分进行扩充,对该遗产监管方面一贯的严密作了详尽叙述。结果证明,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最终我们的申报以全场几乎最高的票数通过。会议中少不了的就是这样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反应和果敢的判断。在会议自由辩论中少不了唇枪舌剑,为争取票数少不了纵横捭阖,而会后我们无不庆幸我们结识了这样一帮真诚的朋友。 北大会议结束后,我们这帮人马回到学校成立了模联社团并充任董事会成员。我们参加模联的历史很短,组织很松散,建立社团就是想让这个活动继续系统化、正规化。招新会议、建制讨论、责任下放……一切都是未知,没有模式可以沿袭套用的时候,我们开创一个模式。作为宣传部长,我利用电视台和校刊的便利条件做广告搞宣传,向全校介绍这项活动,宣传这个团体。就这样,我们有了一个五六十人规模的社团。接下来就是对新人进行培训,当年我们在选修课上学习的,再加上我们在会议中体会到的,我们要让这些传播开去,传承下去。 社团很快迎来第一次大型活动:第一届校模拟会议。我们请来外校模联人做技术指导、嘉宾,请没有经验和有经验的成员一起开会。准备工作很费周章,仅是借会议室就经历了对校长和副校长一个小时的游说。会议最终圆满成功,四十多名代表都又经过了一次锻炼。 通过志愿者的经历,我努力成为一个"公民",通过全球化教育的过程,我希望成为一个"世界公民"。 我眼中的全球化

模联不仅使我认识了一群来自各地的最优秀的高中生,使我把视野从身边放宽到全国,更使我学会从一个"世界公民"的视角考虑问题。在"地球村"的狂欢节中,我也在疯狂中感到了文化的力量和全球化的张力。因此2007年的暑假,我来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参加了三周的交流项目SIG(Summer Institute for the Gifted)。在那里我接受"文化休克"(俗称culture shock)的洗礼,在远离comfort zone的地方继续挑战自己,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在中国教育下与美国学生的不同--长处和劣势。 周一到周五的时间每个人都要上自己选的课,比如,我选的是Globalization(全球化)、Hip-Hop(街舞)、Word Origins(词源)、Math(数学)和Broadway(百老汇)等。有的课程,如我选的全球化,就是一个老师和学生如聊天般尽情讨论。老师扮演的不过是话题发起者的角色,而我们这些来自全球的学生才真正是这节"全球化"课程的主导者。在这里,看似漫无边际的讨论其实是激起发散性思维的头脑风暴。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同学面前作口头报告,锻炼当众讲话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还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甚至是剧院,完成了一个个综合多角度信息的收集、整合过程。这个过程是快乐的,但绝不轻松。而最后一节的百老汇课,则是老师根据报这门课的学生的特点编写一出小音乐剧,然后我们在接下来的课中排练剧本,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剧目知识和表演技巧。三周后我们将把排练成果通过汇报演出展现给全体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