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权威教育专家助你立志:立志要趁早》
然而,善于倾听并不意味着"长耳短视"。听到不同的声音有助于我作出较为完善,或者是尽量接近真相的判断,但是各种"舆论"往往都与真相离得很远,我更看中自己的实践与体验。我希望亲自体验西方文化,亲自融入那个社会,看看它到底是那种舆论说的那个样子,还是另有一番风情。于是,我想到了走出国门。 申请的那些事儿 我的内心总有一种惴惴的不安。"多少不同的可能,而我却在选择明天的早餐。"总有一个声音这样对我说。我知道人生很短,可能很多,我满足于我的生活,但我还是觉得它太不可预测。最开始,我不过是简单地觉得到外面闯荡经历未知事物应该是有意思的经历,后来在一步步往下走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无数之前没有想过的理由。 我是怀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申请之路的,并不像很多同学从小就有明确的目标要到美国某知名大学。这条光荣的荆棘之路对我来说本来就只是一个"可能"而已,于是我怀着轻松的心情,报了第一个"五一"TOEFL词汇班,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看单词。高一暑假在普林斯顿的交流,让我近距离接触到另一个迥异的教育体系、价值观,我希望了解它们甚至成就"更多可能"的想法才变得更强烈一些。但是多年来的"正统教育"使我根深蒂固地觉得即使教育方法有很多问题,高考还是全世界最靠谱的事。所以高二寒假SAT班开始时,我意识到如果要准备SAT,我的课业一定会受到影响。我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放弃留学,或者继续,并承担一旦失败高考也会受影响的风险。我们学校并无"前辈",只有与我同级的战友。我们交流过后一起决定走下去,即便是没有后路。从那个暑假开始,我第一次认真投入了很多精力,每天背三百个红宝书单词,两天刷一套模拟题。开学后,我争取白天把学校作业写完,8点以后看SAT。考前的一个半月,我转为以阅读为主,每天刷一套题,一两点睡觉,第二天照样要集中精力把听课效率提到最大。那时我的确是做到了"尽人事"了。压力确实很大,由于参照标准很模糊,我也不是很了解,我一直不确定我是否能够成功留学。当时很有点孤注一掷背水一战的味道,所以效率不错。

上一次我这样背水一战大概是准备体育中考。中考体育加试前的那个寒假,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还有两个多月就要体育中考了,而八百米看起来仍像是不可能的任务,或者地狱般的任务。这个念头震撼到了我,使我提前进入紧张时期。于是我每天晚上都在楼下漆黑的夜色中绕楼跑两圈,差不多一千米,并且每天去健身房做有氧拉丁以便长跑中比较身轻,这样坚持了一个寒假。一开学,我就发现班里只有我每天这样练习。别人或许是没有意识到体育中考的来临,或许是认为学校会安排好训练事宜,总之我的体育成绩一下就从倒数变成了第一,从此变成了女生八百米的领队。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体育天赋和体格的人,正是对即将到来的困难的正视、直面和勇于承担的信念,让我改变了自己。这种信念,与之后我在留学之路上的信念,是同一种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