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下一轮全球趋势:决定你未来的15年》
现行发展规划并不足以保证中国在未来10年继续保持年均增长9%的长期纪录。中国通过动员国内劳工、引进海外投资,实现了经济的惊人增长,完成了巨大跨越。但是,即使在制造业领域,这一战略也没能帮助中国企业找到提高生产力水平的自有办法,而且由于现代司法与经济机制缺位,其他大部分经济部门依然落后。正如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所指出的,即使抛开全球经济衰退带来的无可避免的冲击,也不考虑严重政治动荡导致的可能打击,这种办法几乎注定造成经济增长趋缓。
![第62节:第三章 全球化的两极:中国与美国(1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12625476211.jpeg)
中国领导人把经济快速增长作为维护政权合法性、争取普遍拥护的根本,而经济增长一旦停滞,这个根本就会动摇。中国发展过程中,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居民和国企工人失去生计——最关键的是,每年都有数百万年轻人达到工作年龄。最近有专家对这些数字加以研究,结果发现,未来10年,“中国需要创造3亿个就业机会,以吸纳或重新安置农村失地农民与国企下岗职工,并为新增劳动力提供工作机会。”经济强劲增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而中国现行发展规划无法保证强劲增长无限期持续下去。 因此,未来10年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很可能还是政治问题。文革期间,群众政治运动残酷无情。20年后,数百人规模的群众示威游行每周都会在中国出现。当然,中国发生政治分裂的可能性极小。但是,未来10年中国发生政治剧变的可能完全存在。至于政治剧变是会催生更加自由的政治体制,与自由经济制度相伴共生,还是更有可能导致威权政治加剧,延缓下一阶段的现代化进程,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几乎可以肯定,2020年之前,结果就会呈现在世界面前。 美国 美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另一个国家,其地位与中国一样稳固。最根本的就是,当今美国是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彻底、最深入的先进经济体。然而,这一地位也反映了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形成的社会态度与行为习惯的基本结束。从20世纪初叶直到最后20年,美国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十分鲜明。欧洲各国经济规模太小,无法生产各自需要的所有产品,再加上他们相互毗邻,相互之间贸易往来容易实现,而且成本较低。而美国因为远隔大洋,与大部分市场都相距遥远,因此只能在疆域范围内发展庞大的国内市场。将近一个世纪时间内,美国基本依靠自己的自然资源与技术、人力条件生产出了企业与国民所需所要的各种产品,规模一直稳居全球各大经济体之首。例如,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进出口总额仅占其GDP的10%。同一时期,法国与意大利的外贸总额占其GDP的比例为28%,而英国更是高达42%。 美国国际贸易参与程度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更为富足,国内消费能力更高。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均收入高于欧洲主要国家平均水平40~50%,因此美国内需旺盛,足以保证大部分人获得就业机会。而大部分欧洲人就没有这么富裕,他们收入较低,还要缴纳高额税收,为慷慨大方的政府福利提供财政支持,因而内需太弱,无法实现人人工作的就业目标。因此,那时欧洲各国政府就跟现在一样,不得不依靠拓展以美国为主的海外市场,增加出口份额,来保障就业岗位。欧洲各国外贸依赖度高于美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为了促进少数几个“战略”领域的出口能力,实施了广泛的政府管制,从而造成经济结构的专业化程度很高,而生产力水平较低。 欧洲,以及后来的日本(及中国),都发现美国是他们实施出口战略的积极合作伙伴。从冷战初期开始,美国历届政府都把经济准入当作地缘政治的法宝,就像19世纪中期的英国一样,对那些与自己结盟反对苏联的国家,提供单边削减关税的贸易优惠。这种门户开放贸易政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意义,虽然在主导政策的政治人物心目当中未必如此。贸易保护主义一直被欧洲与日本奉行了几十年,与躲在保护主义的高墙背后不同,美国消费者享受到了品类齐全的廉价进口商品,美国企业因此得以集中力量发展欧日企业无法企及的高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