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揭秘顶级商学院:我在北大读国际MBA》
我在北大读国际MBA

第一章认识北大国际MBA 第一章认识北大国际MBA 1998年,是中国商业互联网肇始的一年。但那个时代,主流社会对于互联网的认识还只是“烧钱机器”,很少有远见卓识者把互联网和媒体、和广告联系起来。就在那个时候,刚刚从国内最火的“四通利方”社区更名为“新浪网”的中文门户上,破天荒地出现了一则新闻——北京大学国际MBA(中文简称北大国际;英文简称BiMBA,读音为:宾吧)开始筹备招收第一届学员。从那时起,BiMBA创办人就雄心万丈:“要做就做大手笔。”和互联网一样,10年前的商学院也绝对是一个曲高和寡、鲜有人知的事物,而国际合作办学更是开风气之先。而10年后的今天,北大国际已成为中国本土的国际商学院翘楚。(一)北大校园的“红楼”梦走进北大的校园,一种幽深的气质扑面而来,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就是那些充满着古色古香气息的建筑。与其他建筑“喜好热闹”不同,有一座红色的园林静静地偏安于北大的东北一角,但却丝毫不能影响它独具皇家殿宇的“神采奕奕”,它就是朗润园——北大国际MBA教学办公所在地。谁都无法想象,曾经的它是一栋破败不堪、衰草连天的小楼。十几年前,以林毅夫为首的一群富有梦想的“拓荒者”来到了这里,他们建立了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继而促成了北大国际的诞生,他们用行动一步步践行着新的“红楼”梦……朗润园谈到朗润园这座“红楼”的变化,首先应该提到的一个人就是林毅夫。如果当年没有他爬上“红楼”墙头的举动,也就不会有它今天如此的风光无限。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研究的重镇,被誉为一个半官方的重要经济决策咨询机构。 1987年,当林毅夫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成为返回祖国的第一个经济学博士时,一些事情已经冥冥注定。从青年时期起,林毅夫就有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胸怀,为此他做出了从金门泅渡的惊人之举。成功从台湾到达祖国大陆后,他辗转求学北大。1982年,林毅夫靠着出色的成绩,成为诺奖得主舒尔茨的破例关门弟子,在“北大”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来到了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林毅夫带领妻儿毅然回国。回国后,林毅夫先后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工作,发表了一系列有重要价值的论文。但是,他始终在寻找着机会来实现自己多年来的心愿,林毅夫坚信“下个世纪将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一个偶然的邂逅使这一切成为了现实。 1993年夏天,海南这个充满亚热带风情的城市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都是留学国外的海归人士,留美经济学会年会的举行,让他们相隔万里而聚集于此。大家坐在一起谈笑风生,积极探讨,踊跃发言,气氛好不热闹。当林毅夫谈到想在国内成立一个独立的学术中心时,立刻得到了易纲、海闻、张维迎、张帆和余明德等人的积极响应。他们相互交换了一些看法,共同的理想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决定联手创办一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经济学科研机构和教学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