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揭秘顶级商学院:我在北大读国际MBA》
其实,林毅夫与马歇尔讲座渊源深厚。早在1984年他在芝加哥大学读书时,他的导师卢卡斯即被邀请去做“马歇尔讲座”。当时还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林毅夫,目睹了导师花费一个学期时间阅读文献,林毅夫还参与了导师这次讲座的准备过程。从思维方式、建模方式等方方面面的严谨、缜密,使林毅夫在20余年后还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而卢卡斯教授的那次马歇尔讲座,也被认为是对于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贡献之一,并且成为卢卡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贡献之一。 有了如上渊源,“马歇尔讲座”之于林毅夫的意义不言自明。因此,林毅夫坦言,在2005年获“马歇尔讲座”邀请时,他“当时非常惊讶”。在执着于探索发展之路,谋求解决中国、乃至全球贫困国家后发问题的林毅夫看来,“马歇尔讲座”向他发出的邀请,更多是在“邀请一个在中国工作的学者”,是因为国际上对中国发展和转型的经验日益重视。 诚如前世行行长沃尔芬森在针对“一位中国经济学家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这样的定义时所作的评价,重要的不是他是中国人,而是他是一个很好的经济学家。

在长期研究中,林毅夫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见解。他认为一个国家遵循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其企业才能具有“自生能力”,经济才能实现最优发展,他将此总结为“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或“比较优势理论”。 可以说,林毅夫引起国际政经界广泛关注,主要是他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特别是其发挥比较优势的理论。当然,这都是根植于中国这片鲜活的经济现象层出不穷的土地上,但林毅夫本人以要素禀赋、政府的发展战略,及其内生形成的政策制度基础之上的系统理论体系,则在中国经济生活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这也是林毅夫政策建言的核心。林毅夫严谨的理论研究,以及中国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之间的彼此印证,吸引了来自古典经济学发祥地的目光,使中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终于以林毅夫“马歇尔讲座”的形式实现了突破。 必须承认,多年来中国经济学界的研究发展始终未能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确定性成就,这其中不能否认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历史与传承产生的影响。时值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契机,以林毅夫出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和“马歇尔讲座”主讲人两个开创性事件为标志,中国经济学在世界政、经、学界都收获了阶段性成果。5.世行首席经济学家 “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并不是命运。”这是林毅夫在他2007年11月1日马歇尔讲座中的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