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揭秘顶级商学院:我在北大读国际MBA》
那么,站在2008年的转折点——在改革坚冰、金融风暴横亘面前的时候,历史的转折点、地缘的转折点交汇于此,什么力量会把中国进一步往前推呢?周其仁教授表示:那就得靠我们自己了。 不过十几年前,整个中国商业社会对美国经济几乎都怀着虔诚的心态顶礼膜拜,但现在他们出问题了,“我们只能靠自己。这表明我们开始走向成熟了。我们再也不能将一个大国的现代化简单地建在这个或那个模式之上了——所有的‘本本条条主义’都是错的,照搬任何一个模式都不可能成功,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出了问题,是好事情,中国的机会来了。我相信,中国有非常美好的未来。” 回到周其仁教授出任CCER主任后向北大国际校友举办的第一次讲座《当前形势和企业家责任》,在前30年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企业家又该如何行动? 周其仁教授的观点是,目前乃至未来的世界格局,不确定性将大大加强。不确定的环境中,企业的经营活动该如何进行?融资活动怎么做?市场预测、战略组合又该如何?凡之种种,绝对不是某一单一学科、单一理论可以解决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单一,目的也单一的,属于技术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稀缺,但需要解决问题的目的有多种,甚至这些目的本身是相互矛盾的,这样的问题就属于经济问题了。” 由是观之,这也是CCER在已然以“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之名闻达于世的时候,更名为“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重要因素之一。换言之,在研究院和北大国际发展主旨框架下,从来采取的都是一种未来的视野、系统的方法、实证的手段。 “所谓‘商学’,它的重点不单单是一门门分门别类的课程,而是这些分门别类的知识怎么样综合起来用。企业家水平高下比拼的也不再仅是资本、信息,而是其对所有掌握的资源和设定目标的平衡与驾驭能力。因此,教育的重点永远是不确定的东西。” 对施教者和求学者来说,这的确是周其仁教授所言的“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四)胡大源:“办学,必须清心寡欲”“不是每一个MBA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企业领导者,但我们要保证的是每一个出去的学生都不会成为短板。”——胡大源 胡大源“办学,必须清心寡欲。”这是北大国际中方院长胡大源教授的一句判断。某种程度上,不苟言笑的胡老师在北大国际大多数学生心目中是一个远远的存在,但北大国际10年来许多创新性的设置都出自这位对军事很有研究的教授。

每每到秋季,朗润园里落叶满地的时候,胡老师办公室门口的几株石榴树总能成为最吸引同学们的风景。10年间,累累的石榴成为朗润岁月的印迹。1.资深“驴友”胡老师历经10年,每一届北大国际学生,从EMBA、在职班到全职班,有一堂课是胡大源老师都会来上的,这就是每个班入学之后野外团队建设的动员课。不论是EMBA的库布奇沙漠,在职班的海陀山,还是全职班的冰山梁,每当同学们在望着都令人绝望的沙漠、荆棘占道的山路上、云雾缭绕的山脊上一口气埋头跋涉四五个小时的时候,都不免喘着粗气问:“北大国际是怎么找到这种地方的?”旁边总有老师笑着说:“胡老师。” 在胡老师看来,在MBA中开展团队精神,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比如对于EMBA来说,他们每两周才上一次课,两年的学习时间看似不短,其实聚会和交流的时间非常有限;再有,我们的EMBA几乎每一个班都会出故事——他们在各自的公司是高管,是指挥别人的人,到了一个班里,谁都要做LEADER,谁都不愿意做FOLLOWER。” 但真正能够成为一个团队中坚的领导者绝对不应该是这样一种缺乏包容力和接纳能力的人,想成就更高更大的事业,必须培养影响更多人的能力。尤其是当一个高管原来的影响力来自于权力、地位或者金钱的时候,这些外在的因素反倒会掩盖一个领导者真实的内在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