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会说话是挣钱最快的本事:一语万金》
很明显,那位政治家想要代替的“位置”是政治地位。威尔逊是不可能不知道,他故意装傻充愣,把打电话的政治家所要代替的“位置”,利用语言的歧义说成是“死人躺下的地方”,让那位钻权者啼笑皆非,给予了有力的嘲弄。 装傻充愣是答非所问的一种,即回答别人问题时,利用语言的歧义性和模糊性,故意错解对方的说话,问东答西。这种说话方式在回答对方的问题时,往往能出奇制胜,产生特别的幽默感。
![第56节:一语万金(56)](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04092005119.jpeg)
招数二:巧妙类比 有一次,有位作家在某大学讲演时,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都作了坦率的解答。这时,一位女学生递上来一张纸条,上面写道:“既然文学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那你为什么总唱赞歌,不唱悲歌呢?难道社会没有阴暗面吗?”读完这一尖锐的问题,作家想了一下,便问那位女生:“你喜欢照相吗?”女生点头。于是,作家问道:“你脸上有光滑漂亮的时候,也有长痘痘不干净的时候,你为什么不在脸上长痘痘的时候去照相呢?”这一问,引得周围的人都情不自禁地笑了,女生也报以开心的微笑。 对于女学生提出的颇有难度的问题,作家不是急于作答,而是提出了一个对方感兴趣的问题,再进行反问,把文学作品的表达与年轻人的照相巧妙类比,在言简意明和风趣诙谐中,把自己的观点寓于类比之中,让人豁然开朗,印象深刻。 招数三:因势利导 萧伯纳的剧本《武器与人》首次公演即获得巨大成功。观众们要求萧伯纳上台接受祝贺。当他走上舞台准备向观众致意时,突然有人对他大喊:“萧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收回去,停演吧!”观众们都以为萧伯纳肯定会气得发抖。哪知道,萧伯纳非但不生气,还笑容满面地向那个人深深地鞠了一躬:“我的朋友,你说得很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说着,他转向台下的观众说:“遗憾的是,你我两个人反对这么多观众能起到什么作用呢?你我能禁止这个剧本演出吗?”萧伯纳话音同刚落,全场就响起了一阵快乐的笑声,紧接着是观众们对萧伯纳报以的阵阵掌声。那个挑衅者只好灰溜溜地逃出了剧场。 面对挑衅者的污蔑,萧伯纳要是一味退让,未免有失面子,若与之争辩,非但无济于事,还会在观众心中留下孤芳自赏、自命不凡的坏印象。萧伯纳此时充分展示了其应变才能,巧用因势利导的招数,凭借观众对他的信任与支持,给予他的掌声和喝彩,把挑衅者推向群众的对立面,使其孤立无援,狼狈而逃。 招数四:曲线进攻 传说,古代有个官员叫彭玉泉。一天,他经过一条偏僻的小巷。一个女子正用竹竿晒衣,不小心把竹竿掉在了彭玉泉的头上,彭立时大怒,该女子一看是官员彭玉泉,吓得魂不附体。不过,她很快镇定下来,正色道:“你这副凶相,活像是个行武出身之人,所以蛮横无理。你可知道官员彭玉泉,清廉正直,要是我告诉他老人家,怕要砍了你的脑袋!”彭玉泉听到这位女子在夸奖自己,马上转怒为喜,心平气和地走了。 这位女子不小心冒犯了官员彭玉泉,待其要发火之时,并没有被吓倒,反而极有心计地从容周旋。表面上,她是在赞美心中的官员,其实是在指责彭玉泉狭小度量,绕着弯子达到了目的,还平息了彭玉泉的心头之火,使其转怒为喜,带着微笑满意地离开了。这位晒衣女对“曲线进攻”这一招数运用得是何其娴熟呀。 招数五:声东击西 有一对夫妻,妻子非常喜欢唱歌,但唱得特别差,搞得丈夫没法休息,丈夫多次劝说也无济于事。有一次已经深夜,妻子还在那里自得其乐地唱着难听的歌,丈夫只好急急忙忙地跑到大门口站着。妻子见此,不解地问道:“我每次唱歌时,你干吗总要跑出去站在门口呢?”丈夫把每个字都吐得非常清楚地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邻居知道,我并没有打你。” 丈夫的回答,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实际上是采用了一种声东击西的幽默招数。妻子乍一听也毫不介意,可是继续回味,才会发觉自己像咽进了一只绿头苍蝇般,哭笑不得。丈夫的回答,表面意思是在说妻子发出的声音不是丈夫殴打所致,本意则是在讽刺妻子唱得难听,好似被打得惨叫一般。丈夫这句话说得真够幽默和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