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节:慈善也是一种态度(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03183455496.jpeg)
系列专题:《跟商界大亨学用钱之道:有钱好好用》
杨国强在慈善中完成了一次财富循环。这也是私人慈善基金与NGO组织的优势,他们比政府在使用资金上更灵活,同时引入信用机制,也许仅仅是道义契约,也让资金的力量发挥到最大,流转率高而且投放可靠。这种爱别人的能力让每一位接受援助的人,自觉自发地承担起责任,同时这个过程又感染、影响着更多的人积极参与进来。 李嘉诚的祝愿 每年的长江实业(集团)业绩报告会都是最吸引在香港的媒体注意力的一件盛事,70多岁的主席李嘉诚不时会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现。例如,著名的"我对香港有爱心,无野心"。 2006年8月24日的业绩报告会上,李翁又表示,未来会向私人慈 善基金--李嘉诚基金会注入更多资产,有朝一日该基金规模不少 于他个人资产的三分之一。 1997回归之后的这些年,香港经济起伏很多,唯有李嘉诚旗下的各家公司一直增长业绩,其个人财富总额也迭创新高。根据福布斯的调查,李嘉诚的个人财产高达1500亿港元。他成立的3个私人基金虽然没有冠以慈善字眼,但全部都是用作慈善用途,他强调家族成员或公司董事不能动用基金的一分一毫。 被李嘉诚称为"第三个儿子"的李嘉诚基金会,成立于1980年,其宗旨是对教育、医疗、文化、公益事业进行系统资助。历年来,这个基金会已承诺和捐出款项约77亿港元,其中90%投放于香港和内地,这足以证明李嘉诚回馈社会的决心。 过去数年,和内地企业家对李嘉诚的高度推崇较为不一致的是,香港社会对于他的评价是较为复杂的。除了公认他是首富之外,也一直有舆论认为李家对于香港社会的控制力太强。TOM公司较为张扬的风格,环球电讯公司的私有化风波以及李家公子的转卖网通事件,都使公众存疑:七旬老翁李嘉诚的价值观是否真正能够贯彻到旗下的企业运营之中? 幸好,这一次李嘉诚开出慈善大单,他划出一条清晰的路线,由成功企业家向公益事业家过渡。我们无从判断,巴菲特捐赠大部分财富的事件对于同样处于顶级富豪之列的李嘉诚是否有实际启发,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在华人企业家之中,李嘉诚迈出的这一大步,是一个显著的标杆,对他个人,对他的家族企业,对于其他华人的企业家,都将是一个强烈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