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跟商界大亨学用钱之道:有钱好好用》
1983年,已经为人父的郎咸平一边做记者,一边申请留学。而郎咸平 他当时寄发了七所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入学申请,"我的运气不好,只有一所学校回应: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而且没有奖学金。年轻的我当时也慌了神--看来老师说得没错,我是没有什么前途了。唯一一家接受我的学校,竟然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不知道有多烂的学校!真的,不是说笑,我到了沃顿才知道这所学校原来大名鼎鼎。现在国内对沃顿是妇孺皆知,沃顿的名声如同洪钟巨鼎,令人仰止,不过80年代初的台湾消息闭塞,很少人知道沃顿。" 更紧张的情节还发生在后面。"1983年的台湾和现在的内地经济水平相仿,当时我们家有两幢房子,我妈妈把其中一幢卖了两万美金,准备给我出国交学费用的。可是我爸爸还想拿去做生意,他跟我妈妈讲,你放心,我下个月就还你,我发誓还你,还好我妈妈长了心眼没借他。如果借他的话,到现在我还在等着那笔钱出国呢。" 成了名教授,郎咸平说他的生活改变不大。除了在外面和大家吃饭,他会抢着请客,叫上满满一桌子菜,而他在家里的饮食很单调。所以家里人每次吃饭时候都大叫烦死了,有时候干脆另外叫菲佣做一桌饭菜和他分开吃。 那时候在美国,一般的教授,大约10万美元年薪,税后实际到手的只是55000元,折算成每一个月就是美金不到五千元,房租2000美元,供车400美元,还要出去旅游,其实开销很大。"那时候,年轻教授最怕的事情,就是学生找上门来请教问题,因为谈完了教学,到了吃饭时间,出于面子关系,就得请学生吃饭,吃完了就心疼。我因为教学多,还算好一点。"郎教授谈起那时候同行间的趣事依然津津乐道。
![第31节:买到合适房可不容易(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03024052982.jpeg)
这么多年来,郎教授一直不炒股票不买基金,按照他的说法是"连花旗银行的企业管治都有问题,我这个自己做大企业侵害中小股东研究的人,难道还不知道害怕吗?"所以他对投资一概敬而远之,宁愿把钱存银行。 2004年在深圳,郎咸平订购过一个香蜜湖附近的项目,一度想安家于此,后来他觉得在内地,还是中心城市好,于是又退掉了。当时的购买价格大约是每平方米一万二,现在,该处的价格在每平方米三万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