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经济学经典巨著:经济周期循环论》
尽管如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能够明确地说明,有多少价值应归于企业家的作用。正像我们已经论述过的,在多数情况下,生产手段是可以被替代的,但领导者不可以替代。因此,在有必要替代生产手段的情况下,将损失的那部分价值应该属于生产手段,余下的部分将归属于领导职能所起的作用。而归属于领导职能的价值,是新产品的价值减去在没有这种领导职能时可能实现的价值的差额。因此,剩余在这里与一种对价值归属的特殊要求权相对应,从而无论怎样都不能夸大产生于生产手段的要求权。? 然而,这里也决不能忘记,如果我们总是谈论归属问题,把迄今流行的价值的归属问题归于生产手段,那不是很正确的。由于从原先的用途中抽取出生产工具,原先使用过程的边际价值确实提高了。我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可以观察到相同的现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企业家的新需求导致生产工具价格的上涨,这恰好符合这个价值变化过程,因而我们的表述方法必然要做相应修正。然而,根本没有任何改变。当然,决不能把这种价值的上涨与因生产手段的发展而导致的价值上升相混淆。?

谁也不能说,上面描述的估价过程不真实,也不能说,利润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量度,在非交换经济中没有任何意义。甚至是一个非交换经济,也必须清楚地知道它正在做什么,它的新组合会产生什么好处,还有,这些好处归因于什么。然而,人们可能会说,在非交换经济中,利润作为一个分配范畴,没有任何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的。在封建式的非交换经济中,地主确实可以根据对他的"服务",自由地支配产品数量,他可以自由地处置所有的收益--他可以给工人们高于或者低于他们的边际产量的报酬。在共产主义式的非交换经济中,利润完全归于全体人民--至少理论上是这样。这本身与我们的论述无关,但是难道我们不能推断说,尤其就社会主义类型来说,利润被工资吸收了,现实把价值理论推到一旁,而工资包含了全部产值?不可以,我们必须区分收益的经济本质和人们对它的处置。收益的经济本质以某种生产性服务为基础。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工资称为应归于劳务的那部分收益。在交换经济的自由竞争下,这部分收益落到劳动者那里,但这仅仅是因为按照自由竞争的原则,根据边际重要性来获得报酬。这是必然的,仅仅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正好是这种工资鼓励人们去努力。如果这种努力是通过另一种方法来保证的--比如通过社会责任感或者强制作用--那么,工人获得的报酬可能更少。尽管如此,他的工资仍然是由劳动者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如果他的报酬比边际生产力少,那么,少的这部分应该被看做是对他的经济工资的一种扣除。这个扣除部分也是工资,与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性质完全一样。 在共产主义社会,领导者当然得不到利润。但是可以完全肯定地说,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发展不可能。相反,在这样的组织中的人们可能很快会形成一种十分不同的思想,他们不再对利润提出要求,就像在这种社会里,一位政治家或者一位将军不会把战利品全部或者部分地归于他自己一样。但利润仍然是利润,不可以把利润看成是劳动者的工资,通过把庞巴维克关于利息的经典阐释用到这上面来,就可以明白了。他的阐释也适用于地租,同样,应该把土地的生产性贡献的本质和价值同某些特定个人所得的收入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