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面对苦难自立的人格力量:自助者天助》
本色做人 在印度和东方,各族人民在战争中所展示出的力量和勇气丝毫不逊色于英国人。而且,在许多其他方面的行为中,他们比英国人更加爱好和平与仁慈。那些英杰义士们将在人们心中永远留存,那些真理的传播者们也永不会被遗忘。从泽维尔到马蒂和威廉斯,有一大批杰出的传教士,他们以一种忘我的精神辛勤地工作,决不为扬名于世,而是为挽救自甘堕落的种族。

这些人凭着巨大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忍受种种艰难困苦,经历无数生死考验,历尽磨难,饱尝辛酸,却仍义无反顾地沿着自己既定的道路前行。在他们中间,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是弗兰两斯·泽维尔。他出身名门,生活中并不缺少享乐、权力和名声,但是,他用自己的一生向世人证明了世间还有比等级和地位更有价值的追求,还有比积累财富更高尚的志向和抱负。 在礼貌和精神情操方面,泽维尔是一个真正的绅士,他勇敢、可敬而又慷慨大方;善于领导且颇具才能;易于说服而又颇具感召力,是一个极富耐心、意志坚定而又精力旺盛的人。21岁的时候,他成为巴黎大学的一名哲学教师。在那里,扎维尔成了罗约拉的亲密朋友和同事,不久,他带领第一批新入教的一小帮救徒到罗马去朝拜圣地。 当葡萄牙的约翰三世决定把基督教移植到印度地区以扩大他的影响时,他首选波巴迪纳作为他的传教士,可是.波巴迪纳由于重病在身未能成行,约翰三世只得另找人选,这次,他选中了泽维尔。泽维尔缝补了破烂不堪的法衣后,只带了祈祷书.就向里斯本进发,从那儿搭船踏上了这次东方征程。 在他所乘坐的这艘去印度果阿的轮船上.还有总督及赶赴印度增援的1000名官兵。虽然船上有一间小舱室可由扎维尔自由支配,但在整个航程中,他都头枕缆绳,睡卧甲板,和水手们吃在一起,对他们处处关照,并且带领他们娱乐、帮助他们护理病患,他因此而完全赢得了水手们的心。他们都对泽维尔十分尊敬。 到达果阿,对那里人们堕落的生活,泽维尔感到震惊,不论是外来人还是本地人都是如此。外来者带来了各种邪恶,肆无忌惮,丝毫不受约束,当地人则盲目模仿。泽维尔摇着手铃走遍果阿的大街小巷,他恳求人们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他那里去接受教育。 不久,他招收到了一大批学生,每天认真地教导他们。同时,他还走访了麻疯病人,以及各个阶层中处境悲惨的人们,试图缓解他们的痛苦,带给他们生活的真谛。每听到人们痛苦的哀诉,他都感怀于心。当听说马纳采珠渔民的沉沦与凄惨境遇后,他便即刻赶去看望。他再次摇响手铃发出仁慈怜悯的召唤,他为人们洗礼,给他们教诲,不过,这一切只能通过翻译进行,因为他不懂当地语言。他的帮助,对处于悲凉境地中的人们影响至深。 在泽维尔走过的科摩罗海岸,从城镇到农村,从庙堂到集市,到处都回荡着他悦耳的手铃声--他把当地的人们召集起来倾听自己的教诲。他携带着《教义问答集》、《使徒教义》、《戒律》、《主祷告文》和其他一些教学祈祷仪式方面资料的翻译本,为了使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记住这些教义,他反复朗诵,直到他们牢牢记住,随后,他又让孩子们把这些经文教给其家人和邻居。在科默隆海角他还任命了30个牧师管理30多座基督教教堂。这些教堂都十分简陋,大多是一间间屋顶上装有十字架的简单农舍。 他随后又去了特拉凡格尔,一路上,他同样摇着手铃,挨家挨户为人们洗礼,有时竟累得抬不起手腕。他不停地宣读教义,直到喉咙沙哑。泽维尔评价自己说,在这里传教的效果远远超出他的最高期望。泽维尔纯洁、热心和雅致的生活以及他无私高尚的行为胜于任何说教和雄辩,他所到之处,人们弃恶从善,相继皈依。那些见过扎维尔、听过他布道的人,单是出于同情心,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他的热情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