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韩国掀起了吸引外资的热潮,在这股潮流中,中国企业开始崭露头角。不过,尽管中国企业对韩投资已起步,但是发展并不顺利。回顾以往,中国20多年来最大的两个投资都败走韩国。而事实上,众多的跨国巨头也曾在此折戟。 想在韩投资的企业或可从这些折戟案例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2002年年底,中国最大液晶显示器制造商京东方收购了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HYDIS)拥有的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业务,组建了BOE Hydis。京东方为此投入了3.8亿美元——这起并购案曾被认为是一具有国际标杆性质的、韩国的技术和中国的资本合作成功的模式。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以及液晶产业周期的影响,BOE Hydis在2004年下半年旋即陷入亏损中,2005年亏损额更是高达1.243亿美元,同时还面临银团贷款到期等问题。 从账面上看,当年近4亿美元买来的公司现在以19亿元人民币出手,京东方做了一单赔本生意。不过,了解内情的人并不认同这种算法。业内人士认为,这次收购让京东方学到了东西,用不到5年的时间完成了国外公司20年才能完成的技术积累,是一笔划算的买卖。而中国银行首尔分行总经理、曾任驻韩中国商会第9任会长的黄德也指出,收购韩国现代科技公司是中国企业进入液晶行业的“敲门砖”,此后中国企业掌握了LCD技术,成为继日本、韩国、台湾之后,技术排名第4的生产商。 上海汽车对韩国双龙汽车的投资迄今为止是国内最大的海外汽车并购项目。在对双龙的并购中,中国人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
![港股投资经验 先学经验后投资](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9485018870197.jpeg)
2005年1月,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的代价,获得陷入经营困境的韩国双龙汽车49.82%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此后又陆续增持至51.33%。 然而,看起来漂亮的收购背后却是上汽根本都没进到双龙中去的现实:上汽对双龙始终缺失话语权,上汽派去的高管竟无法行使权力。而由于工会的阻挠,在上汽入股双龙时达成的技术转让协议并没有得到执行。 事实上,在这个曾被喻为“世界上唯一华人无法发展的国家”,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外来的跨国巨头。上世纪90年代初,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大型连锁超市进入韩国,使韩国的零售业曾一度感受到“狼来了”的压力。2006年,家乐福和沃尔玛先后败走撤出韩国。 韩国研究专家詹小洪指出,国际舆论界将跨国巨头在韩国的失败归咎于韩国民众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认为是韩国民众“身土不二”的消费理念延伸到了一切商品和服务中,导致了对本土产品的爱护,对国外企业的排斥。 减少对本土企业的冲击,韩国政府给进入韩国市场的外资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尤其是服务行业,如金融、航空、海运、医药等。 而记者访问的韩国人却不认同这种“民族保护主义”的看法,他们认为,韩国人并不排斥外来的产品和服务,如果是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韩国人也都会欢迎。比如,中国联想的手提电脑、美国的iPhone手机,国外进口汽车近年在首尔也更多的出现。 “未来中国企业在韩国的发展还是机遇大于挑战的。”黄德认为,事实上,对外投资不仅仅是有钱就可以的,还要看你的管理能力、技术能力。此外,中国企业在韩国发展,必须充分了解韩国市场的情况,包括当地法律规定、社会文化、民族特征等,学习借鉴其他外资企业进入韩国市场的经验和教训,真正做到深入当地,融入社会,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国际化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