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本土管理文化精髓:管人要靠恩威德》
人们常说乱世出英雄,其实应该是乱世出枭雄才对;人们又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可在群雄逐鹿的角杀中,真正得天下的往往并非正人君子。 刘邦少时便是个泼皮无赖,楚汉相争时更是流氓气十足,哪有半点儿正人君子的气象?有一次刘邦兵败彭城,楚兵越追越近,刘邦嫌车重太慢,竟将自己的两个年幼子女推下车去。夏侯婴看见,急忙把两个孩子放回车中,如此反复三次,刘邦说:"我自顾不暇,难道还要管两个孩子吗?"可是,刘邦虽然德性不行,但他却深通驭人之术。那么,他又是如何驭人的呢?也无非是适应乱世中人们的心理特点,恩、威并用而已:用恩,集聚人才;用威,消除障碍。 1.高恩,在乱世中聚集人才 知遇之恩所激发出来的士人的斗志是自觉的、也是纯粹的,但那些建立在物质利诱基础上的效力则是被迫的和消极的。 最划算的买卖 世间最划算的买卖,莫过于知遇之恩了。 群雄逐鹿,人才对于事业的成败十分重要,在三国时就有"卧龙(孔明)凤雏(庞统),得其一便可得天下"之说,所以刘备才不顾天寒地冻"三顾茅庐"。但是,大凡天下有才能之人,性情上都有些矜持和清高,而他们越是矜持、清高,越透露出他们待价而沽的迫切。姜子牙垂钓渭水之滨,意不在鱼而是要钓帝王;"亮躬耕陇亩",是在等待能成就他管仲、乐毅般事业的明主;贾雨村进京赶考被困于破庙,也未能泯灭他"金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里待时飞"的远大抱负;就连孔子,一生中也都在等待着一个好的买主。孔子有个学生问孔子:"老师,我有一块特别好的美玉,我是把它卖了呢,还是把它藏起来呢"?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之矣",卖了啊,卖了啊,我也正等着有人来买呢!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这是士人们"沽之哉"的基本原则。那么,什么样的木才是可栖之木?什么样的主才是可事之主呢?对士人而言,金银财宝这样的物质之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管理者要能够给予他必要的尊重,并为他提供一个发挥才干的平台,去实现他胸中的志向和抱负。比如,刘备不过是到隆中拜访了诸葛亮三次,也只是在形式上给足了孔明面子,可藉此却换来了孔明一生为他的刘氏江山殚精竭虑。

凭心而论,诸葛亮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自身的荣华富贵,而是为了把他《隆中对》中"三足鼎立"、"汉室可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还有范蠡、张良的功成身退、隐居乡野,在常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但如果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马上就会觉得豁然开朗。比起"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会需求"来,他们的需求显然居于更高层次,属于"受人尊重的需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比如美国纽约州州长只拿一美元薪酬,也完全可以用这种理论来解释。 知遇之恩所激发出来的士人的斗志是自觉的、也是纯粹的,但那些建立在物质利诱基础上的效力则是被迫的和消极的。 春秋时期,燕太子丹物色人选谋刺秦王,得识荆轲后,便千方百计笼络他,特地给他修了一座豪华别墅名为"荆馆"。如果用现在的话说,别墅里自然是豪华装修加豪华家电,并有美女、菲佣小心伺候。这还不算什么,据说有一次荆轲游玩时看到水边有一只乌龟,一高兴便捡起一块石头扔过去,太子丹看到后,赶快让人捧来金丸代替石头,让荆轲投掷取乐。更过分的是,有一次太子丹请荆轲在华阳台喝酒,席间请来自己喜爱的美人弹琴助兴,荆轲看到美人的一双手又白又嫩,忍不住赞美了一句,谁想席散之后,太子丹让人送来一个玉盘,盘中竟是剁下来的一双女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