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让事情变容易的成功宝典:仁慈的吸引力》
礼物当中也可能带有意识形态、命令意味、价值判断。送祷本给无神论者,送健身房使用券给痴肥的人,送除臭剂给有体味的人,都不是慷慨的好榜样。这些不是成见就是压力,只是假扮成礼物的模样。送礼的人或许会反驳,说他是为了收受者的福祉、安全和进步着想。动机或许良善,可是这完全是出于付出者的价值观。对方收到这种礼物的时候会怎么想?心里八成很不舒服,而且除了忍受这样的压力,说不定送礼的人还指望他说声谢谢。这样的赠礼没有自由,没有诚心,只有掌控。 让收受者感到困窘的付出行为不一而足。例如,其中透着优越感或道德高尚:"看我多么慷慨。"送礼也可能带有微妙的意图,希望受者因此被左右或是欠自己一份情:我付出这么多,以后开口要你帮忙就容易了。同样的,付出有时候也可能有心无脑,热情是不缺,可是礼物累赘又毫无用处。要是你送一条巨型犬给住在小公寓的人,这人会怎么想?或是喜欢听摇滚乐的人收到贝多芬交响乐当礼物?很多礼物既不恰当,又容易得罪人。 然而,每个人都拥有一些即使不是非常重要但他人一定会有兴趣的东西:金钱、时间、必要的资源,如水或食物、注意力、给予尊严的能力。而我们是否愿意把这些分享出去呢?我们渴望别人所拥有的,而别人又渴望我们所拥有的,这是现代生活的样貌。就像纸牌游戏,每个人手上都有一些其他玩家需要的牌。 真正的慷慨需要敏锐的知觉引导。送给别人的东西,必须是对方更上层楼之所需;可以仅是维生糊口,也可以是引导学习、培养兴趣、治疗疾病、谋求生计、发挥才华。这样的付出不是出于内疚,也没有人情债、左右他人或炫耀的考虑。这样的付出能让收受者免于任何义务,因此心无妨碍、完全自由。这是顶级的仁慈。 而你不但可以在物质上慷慨解囊,也可以大方赠送心灵的特质。特别是,你可以慷慨送出自己。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慷慨。每个人都拥有一些连自己都不知晓的宝贝。我们都有想法、形象、经验、记忆。有时候我们急于插手他人事务,所以热心提出建言、宣扬自己的理念。可是,我们常忘了告诉别人,什么东西会拨动我们的心弦。我们把这样的经验保留在内心,只拿容易的东西出来交流。然而,透过内心生命、最丰饶肥美的方寸之地的分享,我们的人际关系可以变得更丰富而愉悦。我们的人际关系,依赖我们愿意付出多少程度的自己和别人交流。 前些时候,有家澳洲电台访问我。过去我见过一些访问者,急就章又不用心,不是问不相干的问题就是老把对话转移到能让她们自吹自擂的话题上。可是这位不同,句句切中要点。从她的问题当中,我知道她对我的著作和工作有过非常用心的整理。她越问越深入,问及我的内心生命、我的灵感启发、我最珍爱的东西。那场访问令我非常满意,觉得我付出了最好的一面。到最后,我心旷神怡,就像做完一场收获丰硕的冥思或心理治疗课程。
![第49节:慷慨:重新划定边界(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36573957047.jpeg)
几个星期后,电台播出了那一次的访问内容。我有几个朋友在开车的时候,正好听到这个节目。他们没料到会在路上听到我的声音,而且谈的是私密事务,还带着澎湃的感情。我的朋友都很讶异,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凑巧听到我的声音,而是我在访问当中和平常判若两人。事实上,我通常不愿多谈自己的感情,除非迫不得已,而且即使不得不谈,我也会极力冷静自持。我从来就不是个好的谈话对象。这一回,我的朋友听到的完全不是他们认识的我,而他们觉得这人可爱得多:你为什么不曾显露你的这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