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入职十年内应该想明白的事:职场达人志》
让我们听听另外一个故事: 一对老年夫妇不幸在飞机中遇难,子女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葬礼,之后便开始整理他们留下的财产。在整理财产期间,几个子女表现出想得到某些财产的强烈愿望,而且毫不隐讳地表达了这种愿望,由此引发了彼此的争吵和隔阂。 其中一个儿子发现自己也被卷进了是非,但很快他就意识到如果这样分财产,不但这个家要散了,还会造成感情伤害和离心离德。为了不让这种事情发生,他决定以积极的方式来施加影响。他建议将财产先封存起来,再共同制定一个分家产的办法。这个方法应该有助于大家作为一个家庭团结起来,加强彼此的关系,还应使每个人都得到需要或真正喜欢的财产,有助于大家记得父母。大家都同意了,共同整理出一份财产清单,人手一份,清单上写着的一句话:“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家庭,而不是财产。”大家都同意要相互体谅。 到了正式分家产那天,在开始前,这位儿子再次重申了大家的意图:“请记住,我们到这里来是因为我们都爱两位去世的老人,我们也彼此相爱。我们希望大家都高高兴兴地分完家产,希望假如父母还在世的话,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会给他们带来骄傲与快乐。”他的讲话成功地唤醒了每个人心中对父母的爱与责任感,从而维护了大家的爱心、友善和为别人考虑的精神。大家都赞同说:“在所有人满意前,谁也不会离开。” 大家一边整理父母留下的东西,一边回忆父母,过去与父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仿佛重视,子女们又开始谈笑风生,真正分享到一家人在一起的乐趣。整个分家产的过程,变成了感受兄弟姐妹们相亲相爱的过程,变成了对父母的爱和感谢的过程。当两个人都想要同样的东西时,总有一个会说:“哟,我也想要这个东西,但我完全明白它对你的意义,我真心希望你能得到它。”最终,结果令人非常满意。

目标要与价值观相配 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把实现目标的过程弄得快乐些、有成就感些,否则,人的天性会逃避痛苦,从而使我们放弃努力。 据我观察,很多在别人眼里有“毅力”、“吃得苦”的人,其实在他自己眼里并没有什么毅力。支持他“吃得苦”的动力,是因为别人以为苦的事情,在他眼里却是一种快乐,哪里还需要坚强的意志呢?这就是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那怎样才能使我们不是在“努力”,而是在“享受”呢?我们已经知道,选择的深层依据是你的价值观,选择的表层依据是你的目标(当然,对于没有目标的人,选择的依据就是他个人所理解的利益),所以,当选择的表层依据与深层依据相配时,也就是目标与价值观相配时,我们会在成功的路上走得轻松愉快,反之,就非常痛苦,往往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