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国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一,突破了200万件大关。但在岗的专利代理人数量却不足1万,专利代理人的工作压力可见一斑。” 近日,王宏祥接受“知识产权战略五周年”中央媒体地方行采访时,一语道破了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与专利代理人数量不足之间的矛盾。 数量与质量的落差 纵刚发现:中国专利申请文件质量不高,各界对专利申请的热情远远超过了对专利管理的关注。 纵刚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国内许多专利申请文件往往只有薄薄几页纸,美国的专利申请文书却达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纵刚称,投入精力不足必然导致专利质量不高,一份低质量的专利申请文件会给竞争对手可乘之机。
![知识产权领军人才 知识产权人才“赤字”亟待破解](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9482913636441.jpeg)
“据统计,在欧美等顶尖专利代理机构,每位代理人年均代理的专利申请最低的只有6件。”王宏祥坦言,而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每个在岗的专利代理人,平均年代理的专利申请约为100件,“当前中国与发达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在专利申请数量连年强劲增长的情况下,各专利代理机构和代理人超负荷工作的情况相当普遍。毫无疑问,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当下的一项重任。” 理论与实务的对接 “从专利的申请、保护到布局,以及知识产权的风险预警和创新能力评价等,都需要团队成员在实战中摸索。其中,熟知企业所处领域的技术、内外部创新及竞争环境,也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者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之一。”海尔集团知识产权总监王建国,从一名普通的专利代理人蜕变为知识产权管理者,摸爬滚打了13年。 而在王宏祥眼中,理想的知识产权人才要具备理工科和法学功底,知科技、晓管理,懂外语、善沟通。现实的情况是,兼具理工科基础和法学背景的人太少。 “我们招来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硕士或博士后,先进行脱产培训,配备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知识产权法律和实务方面的指导、审核,必要时进行轮岗学习。”王宏祥称,一名专利代理人,从入行到独立工作需要5年,10年才能成为有经验的成熟代理人,20年有望成为专家。 为此,游闽键建议,高校培养时,应当在学生具备理工科、法学基本功底后,再细分为知识产权开发、运用、保护、管理等方向培养,“不同方向的培养应该各有侧重,这样的人才更贴近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