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掌控你的人生:生活中的博弈》
处于"困境"的他们与"困境"之间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关系,也就是说当他们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左右局势,获得集体收益最大时,就只能在困境的局势下想办法尽可能让自己的损失最小,收益最大。
![囚徒困境pp 第12节:第一篇 从囚徒困境讲起(9)](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351370537189.jpeg)
这个游戏在现实社会中也很有代表性。比如,某村有一块公共草地可供牧人放牧,每个牧民都只知道增加自己养羊的数目,从而可以增加收入。由于是共属大家的公共草地,没有人会去关心草地的承载极限,于是羊越来越多,草越来越少,最后草地空了,草没了,羊也没了。这是一个带有悲剧性的博弈过程。当出现类似情况的时候,就需要有外界力量对其进行干预,制定相应规则,从而使草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大家才能真正得到实惠。 四、激励优秀,淘汰低效 企业老板为促使员工之间互相竞争,有时候会故意在员工之间形成"囚徒困境"的局面,以刺激他们努力工作。为了形成这种激励员工卖力工作的"囚徒困境",老板可以采取这一策略:奖励表现最优秀的员工,并淘汰表现未达工作标准的员工。假如员工都接受了这场博弈,那么他们就可能会兢兢业业地工作。 假设公司开发出一种新产品,招聘了20位业务员来对它进行推销,此时作为公司老板的你,要如何决定每个业务员的工作量呢?由于这种产品过去在市场上从来没有卖过,所以你根本无法估计能干又勤奋的业务员每个月到底该卖多少。 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根据相对绩效标准来评估每个业务员的表现,也就是拿他们的工作业绩进行相互比较,给予销售量高的推销员以额外的奖励。此时,相对的绩效评估标准将会使员工陷入积极工作的"囚徒困境"中。以两个员工甲、乙之间的博弈为例,甲、乙都可以选择每月工作20天或25天。虽然由于此项工作本身的特殊性,跑外的推销员不比坐办公室上班的员工,老板无法准确判断这两个员工的实际工作时间,但是他们也不是全然就没有了管束,老板在每月月底就可以看到其销售成绩,据此对他这个月的工作状况进行考核。一般情况下,每月工作25天的员工所推销出去的产品会比每月工作20天的员工多。 对公司而言,只要两个员工的工作时间一样,就会得到相同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员工若要得到相同的评价,很可能会选择集体偷懒,因为每个人都偷懒时,大家的表现就会不相上下,显然会选每月工作20天,而不会选每月工作25天。当然,两个员工都会失去成为业务精英的机会,但放弃这个机会而换取舒适的工作环境也许很值得。不过,老板针对此种情况而设计的"囚徒困境"却迫使他们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假如甲每月工作20天,乙工作25天,乙就会得到优等的评价,获得奖励;要是甲每月工作25天,但乙每月只工作20天,那么乙将会受到老板的批评,饭碗可能也保不住了。所以对甲、乙来说,每月工作25天都是他们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