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掌控你的人生:生活中的博弈》
1. 顽猴博弈 实验人员把一群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主人每天都要打开笼子抓一只猴子,然后当着其他猴子的面把这只猴子杀掉。条件反射使这群猴子达到一个共识:不要被主人抓走,因为抓走就会被杀掉。所以每次主人靠近笼子要抓猴子时,猴子们都极度紧张,畏缩在一起面面相觑,不敢有任何举动,生怕引起主人的注意而被选走杀掉。当主人把目光定格在其中一只猴子身上时,其他的猴子马上远离这只猴子,统统畏缩在笼子的另一边,希望主人赶快下定决心把它抓走。当主人把这只猴子抓走时,没有被选中的猴子就非常高兴,在一旁幸灾乐祸地看着被选中猴子的拼命反抗而无动于衷。可这样的过程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逐步进行的,日复一日,最终所有猴子都被主人宰杀了。 我们假想一下,如果这群猴子在意识到被抓去就是去送死的这一刻起就群起反抗,当主人抓它们当中的任何一只猴子时,其他猴子都群体上去抓挠主人,主人迫于它们集体的压力,或许会高抬贵手,放它们一马。但每只猴子都不知道其余的猴子是否会和它一样进行反抗,单独反抗而其他猴子安坐不动,就有被主人注意而选中宰杀的危险,于是在猴子的潜意识里形成了一种某只猴子被抓走,其他猴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纳什均衡"。因此它们都不愿意带头反抗,而最终就不能摆脱全体被宰杀的悲剧命运。 2. 污染博弈 不要以为只有猴群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人类在这方面的教训更是惨痛。一名德国神甫在一座犹太人蒙难纪念碑上留下的一段铭文,可以说是对人类所形成的这种自私的"纳什均衡"的绝妙注解,铭文如下:"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是新教徒,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第24节:第二篇 纳什均衡:谁都不能改变策略(8)](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351240443190.jpeg)
比如社会中普遍存在着的由于企业生产而导致的大气污染现象,所有企业为了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对环保设备的投资。按照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所有企业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大量生产,不顾环境的污染,其结果并不是如同斯密的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而是进入"纳什均衡"状态,结果是损人(众所周知,环境污染会损害所有人的生存条件)不利己。其"不利己"表现在:如果一个企业投资治理污染,而其他企业不顾环境污染,那么这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增加,产品价格当然就要提高。相应的,它的产品就会因为价高而失去竞争力,甚至还会导致企业破产。只有政府出面,加强污染管制,督促所有企业采取低污染的策略组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也会获得与高污染同样的利润,但环境将更好。